对于精细化工企业、原料药委托生产企业和中间体生产企业来说,2011年仍然是一个过渡之年。由于制药行业整体增长趋缓、仿制药对专利药的冲击越来越大,各大制药公司研发效率下降,金融资助偏向于更小型的生物制药公司,这些因素对制药业的下游供应商带来了同样的影响。因此,精细化工企业和原料药委托生产企业的产能扩张有限。不过,诸如承担生物制药领域的委托生产和相关服务的高效能原料药生产领域还是能继续吸引投资人的目光。
正在扩张的产能
在2011年精细化工和原料药委托生产行业中,最惹人注目的是Almac公司于2011年5月正式启用的新北美总部。新总部将对该公司的临床技术和临床研究服务部门进行了整合。接着2011年10月,Almac宣布将位于欧洲Craigavon总部的生产能力扩大至30立方米以上。升级的设施包括反应容器、产品隔离的洁净室,同时用于高效能原料药生产的干燥设备的每批规模将达到600公斤。
2011年,还有一些公司扩大了高效能原料的生产能力。印度制药商PiramalHealthcare宣布扩大其位于苏格兰Grangemouth的商业化抗体药物共轭物的产能。该公司正在评估建造可以达到公斤级规模的生产配套设施。目前,该公司有多只抗体药物共轭物处于临床研究末期,另外还有一批抗体药物共轭物处于临床试验Ⅰ期,超过20只抗体药物共轭物处于临床前实验阶段。
2010年10月朗盛公司的全资子公司Saltigo宣布,为其位于华盛顿Redmond的生产基地提供新的原料药生产能力。扩建完成后,该公司将能生产和处理第三类物质。且到2012年初,这一生产基地的规模将达到公斤级。
2011年9月,Alphora完成了细胞毒R&D实验室的扩建,作为公司正在实施的2011年400万美元投资的一部分。这一项投资还包括了其他R&D实验室、GMP车间、分析服务和人员雇佣。这一新实验室主要是为了处理高效能原料药等。其他的投资包括了建设第4座符合cGMP的公斤级实验室,面积为10000平方英尺的符合GMP的仓库和新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所有这一切将有望于年底完成。另外,该公司2012年还将扩建第2座实验性生产基地。
龙沙公司在2011年进行了多项扩产。其正投资2400万瑞士法郎(2620万美元)为瑞士Visp精细化工品生产基地增加细胞毒生产能力。这一投资将为这一基地增加公斤级规模的细胞毒生产能力。
龙沙公司还正在投资1000万瑞士法郎(1090万美元)扩大其位于新加坡的生物医药开发服务平台。扩产完成后,将增加1858平方米的实验室和相关设备。这一基地预计将于2012年上半年上线运行。2011年3月,龙沙公司宣布将投入1600万英镑(2300万美元)提升其位于英国Slough的生物制药生产基地的弹性和产能,这一项目将按计划于2012年末完成。2011年5月,龙沙公司宣布扩张其以病毒为基础的研究业务,在德克萨斯州现有厂房旁边建设新cGMP洁净室。项目完成后,将提供大规模生产的能力,支撑处于临床试验末期的病毒疫苗和基因治疗项目。
城头变幻大王旗
2011年,整个行业也出现了一些并购活动,但是主要是有选择性的收购,其中一些收购是由私人投资者对一些公司进行重组,并且以新的名称出现在生物制药委托生产行业。
赢创工业开展了重组,将其原料药定制生产业务(不包含合成)、药用氨基酸和药用聚合物整合成一条新的医疗保健商业线,于2011年9月1日正式运行。2011年初,赢创工业将其位于中国广西南宁的生产基地的药用级甘氨酸的生产能力增加了50%。
2011年早些时候,JohnsonMatthey公司完成了从X-Zyme公司获得的生物催化剂业务的整合。JohnsonMatthey公司2010年6月收购了后者。收购完成后,JohnsonMatthey的服务扩展至提供生物催化剂、催化和手性技术服务,生物催化剂和相关技术与JohnsonMatthey公司的化学催化和相关技术形成互补。
印度药品委托生产企业Granules和日本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味之素成立了合资公司Granules-味之素。这一生产基地的建设已经按计划于2011年11月动工,将于2012年末完成,并且将于2013年1月开始运行。这一基地将主要关注于高附加值、低容量的原料药和中间体为现有的客户服务,将来还将提供新的化学实体定制服务。
从生物制药方面来看,2011年早些时候,健赞完成了将其制药中间体业务出售给国际化工集团(ICIG)的交易。ICIG正在求购几乎所有的制药中间体业务。交易完成后,新成立的公司名称为Corden制药(瑞士),并且作为ICIG公司旗下制药业务的一部分整合进Corden制药集团平台。2011年9月,ICIG还收购了罗氏公司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子公司Boulder,后者主要是制造原料药、多肽和小分子。
2011年6月,富士和三菱建立了生物医药品委托生产伙伴关系。根据协议,双方同意将各自股权的20%注入由富士胶片拥有的生物制药委托生产公司美国富士Diosynth生物技术公司,而英国富士Diosynth生物技术公司则转让给三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