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阿南达 缔造蒙医药帝国之路
来源:-    浏览:1359   更新时间:2011年10月29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田地里耕耘,具有众多的可能性。

  有个青年同样行驶在自己的创业路上,他的努力与信心,坚韧与拼搏奠定了缔造一个庞大的帝国之路。

  蒙医第十一代传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青联委员、中华儿女年度人物、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鄂尔多斯市政协常委、鄂尔多斯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公益杰出人物、鄂旗劳动模范、鄂旗蒙医院副院长……如果将这些每个看似都独立成体的头衔,聚集在一个人身上,会怎样?答案很明显:这是一个成就卓著的人;如果再揭开一层神秘面纱,告诉你这些荣耀发生在一个只有26岁的青年身上,那么,你是否会大呼不可思议!梦想成就传奇,这并不是奇迹,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蒙古族青年——阿南达。

  他是蒙藏医学界难得一见的奇才;出身蒙医世家,蒙医副主任医师,弱冠之年就已将蒙、藏、汉医学融会贯通,“神医”之名誉满广袤草原;他攻坚克难,传承“祖传绝活”,大胆创新研制出《肭吉咛布》蒙药处方,在诊治肝癌、肝硬化等绝症方面屡有斩获;他心怀苍生,经常为穷苦百姓免费施治施药,为救病人不计个人安危;他雄心万丈,誓将蒙医蒙药推向世界,让传统绝学跨越国界、福泽万民。

  今天我们走近阿南达,一起聆听他的故事……

  描绘——恢弘的帝国之程

  这是一片世人瞩目的古老土地,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文化,这里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长眠之地。

  绕过21米高的成吉思汗手持苏勒德的雕像,穿过铁马金帐群雕就会看到一幅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疆域版图——欧亚版图,那是成吉思汗最大的一张荣誉证书,那也是他帝国的最美画卷。800年后的今天,仍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一个蒙古族青年将从这里开始描绘另一幅帝国巨制。

  听一个人说故事,你可以了解他的心事。阿南达说,即将在这里计划投资15亿人民币,建成一座国内首家国际蒙医药研发基地。他说,建立国际蒙医药研发基地的想法最初是在2008年产生的,当时在拉萨举办的中国首届民族传统医药博览会民族医药优秀品牌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民族医药继承与创新奖。在领取这个奖项的时候,他就在想,既然颁发给他的是继承与创新奖,他就要做点实至名归的事情,于是,在内蒙古建立一座国际蒙医药研发基地的想法就在脑海里闪现出来。

  有了想法,第一个问题就是地址选在哪里呢?马上,成吉思汗陵浮现在阿南达眼前。成吉思汗陵自古以来就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一块圣地,国际蒙医药研发基地建在成吉思汗陵可以让旅游来推动蒙医药发展;成吉思汗陵是国家5A级景区,建在成吉思汗陵旁可以让来此参观的国际友人同时感受蒙医药的博大精深。此外,这里交通方便,有机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也适合建立现代化的园区物流。同时,阿南达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这里建一座内蒙古国际蒙医药博物馆,主要介绍蒙医药文化,蒙医和中医文化,蒙医和藏医文化,蒙医和西医文化等,然后配套地再建一所国际蒙医特色专科医院、国际蒙医养生中心以及蒙医制药厂及种植基地,把蒙医蒙药产业化,从而打造一个国际标准化蒙医药产业基地。这样,更快地更大力度地让蒙医走向世界。听完这些,一幅宏伟的蒙医药帝国蓝图展现在我们面前。

  起程——创业之路

  出生于1985年的阿南达,如果按照一般医生的成长历程来讲,现在应该只是一名毕业不久的医科大学生,可事实是,他已经是行医20年的“老医生”了。童年贫困的家庭环境,艰辛的学习历程,所有的困厄在这个不屈不挠的灵魂面前却变成了上苍赐予的一份奇异的恩典,成就了“神医”阿南达。

  26年前,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的一所自建的小房子里,曾经出现过两位御医的蒙医世家迎来了该家族第十一代传人的降生。父亲给他取了一个响亮又载满希望的名字——阿南达。

  鄂托克,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在这里,遍布着远古生命留下的痕迹,蕴藏着生命的奥秘,传递着远古神秘的信息。可是,数亿万年过去了,远古的生命只留下依稀的足迹,只有蓝天、白云、绿草、羊群交织出生命的群影。

  草原的生活是鲜活的,却也是单调的。由于家里的经济收入微薄,所以,阿南达的童年生活里其他孩子的那些漂亮的玩具、美味的零食,甚至连最普通的纸笔,对他来说都是奢侈品。从父亲开始教他学写字开始,他的作业本就是一本对账单,每次书写都只能在透着墨印的对账单背面一遍又一遍地用铅笔写完以后擦掉重复使用。所以,阿南达说,他的本子都是被橡皮擦坏掉的。直到后来举家搬到旗里,阿南达进入那里的小学,才第一次真正用上了作业本。那个小小的本子对他来说是如此的珍贵,他竟然舍不得在上面画下一笔,因此,他也成了老师眼中的“不听话、不写作业”的坏孩子。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从不写作业的坏学生,却每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为了保护他珍爱的作业本,那些老师讲过的知识,阿南达早已牢记于心。

  生活的起点有高有低,但人生的归宿却凝聚着我们毕生的努力。一生中,对某些事总会有一种近乎固执的期待。于此,当回首经历过的苦难和困厄,梦想的种子已经在萌芽。跌跌撞撞地读了一年小学又读了一年初中后,阿南达这个“异类”的孩子终于被迫结束了校园的生活,被父亲送到了舅爷爷(师父)家系统地学习蒙藏医。

  似乎是命中注定,阿南达的这一生要与医结缘。蒙古族也有抓周的习俗,当阿南达过周岁时,父亲在地上摆满钱、铅笔、念珠、药勺、绸子等物品,年幼的阿南达就选择了念珠和药勺。到了蹒跚学步的时候,他被父亲带到大草原上采药,七八岁时已能辨认50多种药草。阿南达的父亲是当地卫生院的医生。在他小小的乐园里,最常出现的场景就是父亲看病,母亲配药。那些散发着不同气味的药袋,就像一个个装满神奇种子的魔法袋,吸引着小阿南达的好奇。阿南达说,小时候没什么零食吃,可是每个父亲都是爱孩子的,所以父亲有时候会从药包里抓上一小把甜甜的葡萄干来哄他。但是,那毕竟是父亲用来治病救人的一味药引子,不能无限地让它们变成阿南达口中美味的零食。所以,当父亲拒绝他的要求的时候,机灵的小阿南达就学着自己认,慢慢地从葡萄干开始,小小年纪的他就学会了识别几十种药草。就这样,阿南达上完了他的医学启蒙第一课。

  如果年少时候的好奇心只是为了一饱口福,那么日后跟随舅爷爷系统学习蒙医,让阿南达真正认识到了蒙医的魅力所在,也坚定了他将为之努力奋斗一生的决心。送到舅爷爷家的前两天,阿南达因为做错一件事被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阿南达来到后的第二天,他的师兄们叫他过来,并给他号脉,一边号脉一边说:“你身上被人打过,而且是四十多岁的人打的。”还告诉他背上有三处伤痕,并说了准确的位置。阿南达感叹师兄们的神奇,马上问师兄们为什么能说的那么准确?师兄们告诉他,他们有的学习了13年了,有的学习8年了,最少的也学了4年,才能达到这个水平。他们拿出很厚的两本书(蒙藏文版)《四部医典》对阿南达说,你只要把这两本书学熟了,看病方面什么都学会了。事后,舅爷爷告诉他那只是师兄们和他开的一个小玩笑。但在阿南达心里却已下定决心,不管怎么样,一定将这两本书一字不差地全部学完。从此,阿南达每天加紧读书,有时候舅爷爷在教其他徒弟,他就一边干活,心里一边默记舅爷爷的话,之后再看书学习,将实践经验和书中知识相结合。经过两年零七个月,阿南达竟将这两本书全部背下来了,但尚不能融会贯通。

  在跟随舅爷爷学习的这几年中,汉语流利的阿南达,在舅爷爷看病时,自然成了小翻译。有时病人在等待舅爷爷看病时,阿南达会偷偷地给等待的病人号脉,并告诉其症状和治疗方法,然后再听舅爷爷的诊断和自己的是否吻合。很多病人很惊讶,阿南达诊断和舅爷爷诊断如出一辙。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阿南达的声名鹊起,成了当地的小神医。

勤勉——成功的希望之光

  说到蒙医,很多人只闻其名却并不知其详。中医、蒙医和藏医都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蒙医学既是蒙古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传统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吸收了藏医及古代印度医学的部分基础理论和中医知识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医学。

  阿南达最初就是以诊脉准确而闻名。有一年秋天,阿南达应朋友的邀请,给朋友母亲诊断,诊断过程中,患者和亲属并没向阿南达诉说病情,阿南达细心地诊完脉,没有开药方,只是安慰了患者几句,说只要多休息就没事了,事后,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开药方,阿南达叹了口气说,从她的脉象来看,疾病已到了晚期,药物恐怕是没用了,最多能维持到春节后十天,后来果然被阿南达说中。当记者问起此事时,阿南达说:“其实脉象是人体信息的反映,通过脉象可以知道患者病情,可以判断疾病深浅,可以预测疾病转归,就像气象是天体信息的反映一样,既然我们通过天体表现出来的征象可以推断它未来的变化,为什么不能通过脉象表现出来的特征推断疾病的预后呢?”

  除了以诊脉闻名之外,阿南达最擅治肝病,无论父亲还是舅爷爷,在诊治肝病方面都有“绝活儿”,阿南达把家传绝学取长补短,在治疗肝癌、肝硬化等“绝症”上屡有突破。

  在我国,肝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恶性度高,病情进展快,病人早期一般没有什么不适,一旦出现症状就诊,往往已属中晚期,故而治疗难度大、疗效差,一般发病后生存时间仅为6个月,人称“癌中之王”。据2003年资料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12万人被肝癌夺去生命,占全球肝癌死亡总人数的44%。

  谈癌色变,肝癌尤甚,谁能为广大肝癌患者解除痛苦、延长生命?在阿南达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希望之光。

  近几年阿南达在继承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将近百种中草药进行缜密、严谨、科学的组合排列,最终优化出120多种药草,名定为《肭吉咛布》,并以这些药物为近万名肝病患者解除疾病痛苦,其中救治被判处“死刑”的患者100多位,阿南达也因此获得中国民族医药继承与创新奖。

  一位接近他的朋友告诉我们,每实验出一个新方,阿南达都要以身试药,这不禁让人想起他那位伟大的祖先。

  “现在别人都称赞我是治疗肝癌的专家,其实我从没有把癌症当绝症看,我只是对症下药。……病情再复杂,总跑不出五脏六腑,只要抓住这个中心,一切便迎刃而解。”

  在为某次全国性论坛提交的一篇论文中,阿南达写到:“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在全部癌症中,应用现代医学知识和医疗手段,有1/3可以预防,有1/3早期诊断可以治愈,还有1/3可以减轻痛苦,延长寿命。事实上,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战胜了病魔,恢复了健康。医学专家们认为,癌症是完全可以战胜的,将像征服结核及许多烈性传染病那样战胜癌症!”正所谓,肝癌绝非绝症,“神医”战胜“死神”。

  他常把人体比喻成一棵树。“要养好树需要注意什么?无非是木、水、土,从五行来看,对应的内脏分别是肝、肾、脾,而这三者恰恰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排毒器官。”在阿南达看来,治疗万病的根源就是排毒,把肝(木)、肾(水)、脾(土)三个排毒的器官先养好。“比如心梗,西医的治疗方法是做支架,堵一处,做一处。实际上,心梗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血太脏了,才容易堵塞,如果排毒器官把血清理干净了,自然就不会再堵。”西医手术治标,蒙医排毒治本,阿南达说,他希望更多人懂得用蒙医养生,选择治本之道。为了让患者更加方便地保护肝、脾、肾,他正在筹划配制一种新药,名字就叫“水木土养生丸”。

  在记者跟随采访的几天里,不管是在临时小憩的房间,还是牧民家里,或和友人的交谈中,但凡目之所及的文字资料,不管是汉字还是蒙文,阿南达都要认真拜读一遍,而且寻找一切机会,与各个领域的专家请教探讨。

  实现——明确目标

  阿南达有三个笔记——这也是他成长途中的三个笔记:传承好蒙医药学,挖掘和保护蒙医药历史遗产,让蒙医药文化发扬光大,这也是他现阶段正在努力奋斗实践的目标。

  蒙医药注重传承,一般不传授外人。在跟随舅爷爷学习期间,阿南达已基本将蒙医药草烂熟于胸。但是,作为一门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关于蒙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书籍却很少,为了更好地弘扬这门古老的医学,在阿南达18岁那年,他完成了藏蒙汉三文版《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的翻译工作。作为蒙、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尽管《四部医典》蒙译工作从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初便已开始,然而《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蒙译版始终是个空白。阿南达的蒙译版,不仅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同时也填补了蒙医药学上的一个空白,该书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籍文献整理课题,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卫生科研课题和内蒙古《蒙古文献丛书》,并荣获“内蒙古青年科技创新奖”。

  令人惊讶的是,阿南达写出的不仅是单纯的译文,他还根据自己理解重新画出“九棵如意树”图,并附有详尽的图解,虽然只有三幅图,却对蒙医学理论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概括,意义深远。

  2005年,阿南达把它翻译的《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用蒙、藏、汉三种文字出版发行,引起医学界震动,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杨晶亲笔题词“博学多才,为民造福”。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陈光林亲笔题词,祝贺《挂图全集》出版,称这是阿南达“为弘扬民族医药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有了医学理论,还需要有药物来治疗。现在,阿南达正在着手进行对《本草纲目》的蒙文翻译工作,“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本草纲目》里大多都是南方的药物,北方如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东北等地的药物并未写入书中。”于是,阿南达创造性地想到,运用现有条件,将北方的药物搜集整理,同时把《本草纲目》翻译成蒙文,合并在一起,组成一本《中华药草大全》。这是一项浩繁的工作,阿南达说他准备在30岁前完成。2009年,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参加“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鄂尔多斯”活动时,听闻他这个想法,还曾高兴地鼓励他:“好啊,阿南达,等你把这本书写出来时,我给你写序。”该书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籍文献整理课题,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卫生科研课题。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曾经孕育出灿烂的文明。对于古老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也在阿南达的思考范围内。

  如果有机会,阿南达一定会到距离乌兰镇130公里外的阿尔寨石窟看看。在茫茫大漠草原怀抱之中的一块丘陵地上,一座孤零零的红砂岩石小山耸立在那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自然地侵蚀与人为的破坏,已经让这里不复当年的胜景。传说,这里曾是成吉思汗练兵的场地,至今还有一个有两处凹陷的石岩,据说那是成吉思汗的座椅。阿南达喜欢坐在那里,眺望远方。他说,这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藏,必须保护好,让世界了解蒙古族的历史,也让后人能够了解祖先曾经的辉煌。

  对于蒙医药方,阿南达说他准备在书中把自己所知道的秘方全部写进去,推动蒙医药走向国际化。事实上,包括蒙医在内的中华医学,不被外国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限于秘方,不能公开成分,由此也就无法检测其安全标准。阿南达明白,蒙医要形成国际化,就必须完全透明。“其实秘方虽然重要,但蒙医学传承最重要的还是诊断,不会诊断,给你方子也没用。”

在北京,十一世班禅接见了阿南达,并亲切地说:“蒙藏医学医药相互融通,密不可分,你要为弘扬民族医药发挥力量”

  大爱——付诸行动

  阿南达的蒙医药帝国之路可谓硕果累累,但他并没有唯利是图的贪婪功利之心,同样,阿南达运用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洋洋大爱,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每年他都会拿出几百个名额给贫困患者免费看病,并在自己家乡为150多户贫困职工家庭发放终身免费治疗卡和每年资助孤儿及贫困大学生近百人。他并不把慈善当成富者之仁的施舍,他认为这是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今年年底,阿南达在北京的第一家蒙医馆将正式营业。牌匾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的题字,在题字的时候,阿南达特意将自己的名字改了一个字,写作“阿南德蒙医馆”,由“达”改作“德”,为的就是提醒自己永不忘崇尚医德。

  其实,这个“德”字早已成为阿南达立人、立医之本。

  年幼时的阿南达就已经给父亲打下手了,父亲开完药方后,阿南达就会帮着抓药。父亲经常到旗(县)里给别人看病不在家时,阿南达就会给他们按方抓药。

  一次,有个患者胃疼的厉害,但这天偏偏父亲不在家,阿南达就学着父亲的样子,从药房里取些蒙药,嘱咐病人如何吃。果真,那个病人吃完药后胃不疼了。等父亲回来后,那个病人说了很多赞扬阿南达的话,原以为父亲会夸奖他几句,不料父亲却狠狠地骂了他一顿:“病治好了是件好事,万一吃错了呢?人命关天!这是我们医德中最不能容忍的,你犯了最危险的错误。”

  这次的经历让阿南达明白了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必须同在。

  18岁,阿南达只身前往北京雍和宫学习佛学和医学,期间有一年多的时间,阿南达被分配看管药师殿。雍和宫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不允许有明火的。然而生平第一次,阿南达见到那么多绝望的病人。来雍和宫祈祷的患者,大多数是因为求医无门,才会祈求菩萨保佑。每当看到这些人绝望的眼神,阿南达总忍不住让他们点上一盏酥油灯,重燃他们对生命的希望(对于藏传佛教的信徒来说,酥油灯作为“十供养”之一,代表着光明与希望)。“哪怕就点五分钟,他们走后我再熄掉。”

  还有一次,一位母亲连续三天来为患有白血病的女儿祈祷,额头磕得都瘀血了。阿南达再也不忍心旁观一个绝望的母亲,冒着违反“僧徒不许看病”禁令的风险,去儿童医院看了她的女儿。“当时我也没什么药,给了几个玛尼丸,帮助那个小女孩从精神上减轻了一些痛苦,延长了一个月的生命。”

  如今,阿南达的声名远播,全国各地的患者会慕名而来寻求帮助。阿南达坚持每个月8日、9日两天回到鄂托克蒙医院坐诊。所以,每到这两天,都是蒙医院最忙的两天,虽然阿南达已经尽力多诊治一些病人,可是仍然不能满足病患的需求。一大早,在阿南达的诊室外就排了长长的队伍,一些身患重病的病人就算躺着也要躺在诊室外的长椅上等着阿南达,生怕错过。所以,阿南达身边的朋友都知道,这两天是阿南达最忙最累的两天,诊治到凌晨三四点是常事,因此尽力不去打扰他。心疼儿子的父母为了见阿南达一面,也只是在门诊室外看上一眼,母亲将亲手做的饭菜放在他的桌旁后悄然离开。

  靠着智慧勤劳富裕起来的鄂尔多斯市,广阔的土地上,依然生活着一些贫困的牧民。每当遇到家庭困难的患者,阿南达都会免去他们的医药费。阿南达说,他看病有三个原则:家庭贫困的不收费、60岁以上的老人不收费和出家人不收费。遇到家庭特别贫困的患者,他还会通过收购药草的方式救济他们。

  蒙药的药材大多来自草原上的植物资源,所以,为了帮助那些特别贫困的家庭阿南达会教给他们认药采药,然后再从他们手中收购,帮助其渡过难关。一个跟随阿南达医治了5年的肝病患者说,他就是信服阿南达。他是呼和浩特星光集团的一名普通职工,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2007年8月5日,在北京几个大医院检查过后,他被确诊为早期肝癌。这对花甲之年马上就要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随后是北京、上海、天津各大医院的辗转治疗,花了20多万的巨额医疗费后,效果寥寥,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天价药费让他们力不从心。后来,他找到了阿南达,阿南达对病情的诊断和随后几个疗程的用药,让他心服口服。而所需的医药费对于他这样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来说,也是完全能够承担的。看着眼前这个爽朗的北方老人精神矍铄地和记者聊天,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和癌症病魔斗争了五年的病人,采访快结束的时候,老人底气十足的说:“到今年8月5号就整整五年了,我相信阿南达还会让我再延长这个时间的!”

  在阿南达周围的朋友口中,随便一个人就可以给你讲上几个阿南达的故事。提到阿南达,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布赫说,阿南达不仅医术高超,医德也是一流的。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病人需要,阿南达一定会风雨无阻,有一次下大雪,阿南达非要连夜赶去100多公里外给人看病。朋友劝他说,雪天赶夜路太危险,明天一早再去吧。阿南达却说:“病人需要我”,执意要走。结果夜里两点多朋友突然接到电话,阿南达在路上不幸出了车祸。当朋友关心地问阿南达是否无恙时,另一边阿南达却着急地吼出:“你快开车来接我,车碰坏了,那边病人还等着呢。”

  阿南达,一个年轻的身躯,微笑是他最美的表情,在那笑容里却承纳了人们的尊重,还有爱!那爱,来自于他对生命的执著、虔诚的热爱,更来自于他是那样真真切切地爱着身边的每个人,尤其是每一个渴望生命健康的人。

  曾经,他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纵马驰骋,成就伟业,追逐自由的版图。如今,他在祖先踏过的土地上,纵横捭阖,药到病除,拓展生命的领域。

  眺望远方,让自己融入蓝天白云之间,天、地、人,让心灵在苍穹翱翔,成功的路在延伸!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