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网络问诊方兴未艾 看似馅饼多数为陷阱
来源:-    浏览:523   更新时间:2011年07月14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很多网友都有这样的经验:有个小毛小病的,不用出家门、不用排队挂号、不用看医生脸色,敲敲键盘上上网,就能大致有个判断。但是,这样的问诊到底靠不靠谱?网络背后“指点迷津”的医生、专家们,到底是何方神圣?南京走出的“养生大师”马悦凌,最近被揭出并无医师资格证。因为没有实体的门诊场所,她一直都是通过网络平台宣传自己、进行网络营销和诊疗。“网络问诊”,这种新型的看病方式,也因此受到更多人关注。

    前不久,国内某媒体发起的一项关于“你是电子病人吗”的网络调查显示,数千名参与者中,超过60%的人在身体感到不适时,第一反应就是“上网查查,看看咋回事”。更值得关注的是,当网上信息与医生诊断不同时,只有50%多的网友表示会相信医生。调查发现,除了健康知识的询问外,网上问诊,最多的是以妇科病、人流、不孕、男科、骨科、泌尿或癫痫等疾病为主,再有就是肝病类的。因为许多人觉得这些问题比较私密,不好意思当面咨询医生,而网上问诊隐私性强,所以此类网站也特别多。

    不少网站成了变相“医托”“药托”

    “今后我再也不上网看病了。”回想起不久前网络问诊的遭遇,南京玄武区市民吴女士至今心有余悸。因为肚子痛,她上网咨询一位在线“专家”,并听从劝告去“专家”所在的医院做了检查。几项小检查就花了200多元,又说宫颈轻度糜烂、盆腔积液,另外还开出了900多元的药。不仅如此,医生还忽悠说她病得很严重,需要做手术,手术费至少1000多元。吴女士晚上想想不对劲,第二天重新到公立大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诊断说只是普通的炎症,用用药就可以了,根本用不着开刀。

    据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在线“专家”在网上接受咨询,通常简短问个三两句话后就直接建议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是他们常用的伎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诱导患者到自己所在的医院看病或者买药,成了变相的“医托”、“药托”。更令人担忧的是,网络在线回答患者问题的,多数不是真正的专家,一般来说,由专家的实习生或小医生“代劳”回答的还是算好的,不少是护士或聘请过来的文案经过简单培训后就“上岗”,这些披着马甲的“专家”,一时让人真假难辨。

    谁来为网络问诊套上笼头

    如今网络诊疗活动方兴未艾,涉及信息部门、宣传部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等多个环节,专家说,有关部门应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新办法,来给鱼龙混杂的网络问诊套上“笼头”。据了解,在网上给患者提供诊断服务的,大部分是一些医药网站、民营医院,有的甚至是不明身份的个人。在这些网站接受诊断甚至治疗,风险显而易见。除了误诊的危险,维权难度较大也是网上问诊另一弊端。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有关人士认为,由于“网上医生”的资质缺乏核实认定,其医疗行为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一旦发生误诊出了问题,患者可能无法找到给出治疗意见的“医生”,相关部门也无法调查取证,患者维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国家明确要求,在网络上只能进行健康知识宣传,而不能对患者看病、开处方、卖药,但有些网站却打着‘擦边球’,以医生建议的名义向患者推荐药品。”据省卫生厅有关人士介绍,卫生部于2001年曾经出台过“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但该办法不仅条款老旧、较空,而且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单靠卫生部门一家单位很难追查。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