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9日,时值第八个世界心律周到来之际,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关注房颤,预防卒中”会议在卫生部医政司医疗管理处付文豪主任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联合主持下在京召开。
胡大一教授在“如何避免亚太地区中风危机”的报告中指出:亚太地区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人数众多且在不断增加,仅中国就有800万房颤患者。房颤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使卒中风险提高了5倍,15%~20%的缺血性卒中来源于房颤。与其他病因引起的卒中相比,房颤造成的卒中患者住院时间更长,致残率更高,卒中首次发作后1年内的死亡率高达50%,约为非房颤患者的2倍。大部分房颤患者需要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以预防循环系统由于凝血引起的并发症(如卒中)。之前的抗凝治疗(主要是口服华法林)由于存在易与食物、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治疗窗狭窄,且需要频繁进行监测并调整剂量等不足,在临床上通常难以施行,房颤抗凝治疗迫切需要有效且安全的抗凝药物。ROCKET AF研究表明,口服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预防脑卒中及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的效果显著优于华法林,而出血发生率相似,且无需监测,为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
付文豪主任指出, 2008年公布的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报告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死亡的首位原因。2010年,由于卒中导致住院的总平均成本已经超过国民平均年收入的一半。卒中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并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不同于其他慢性疾病,卒中是可防可治的一类疾病。合理的疾病治疗和管理方式有助于降低房颤引起的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节约并控制医疗费用等资源,利伐沙班为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提供了新的方法,对于我国的卒中防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