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转基因技术或可缓解中药资源问题
来源:-    浏览:418   更新时间:2011年07月04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编者按

  中药资源紧张问题已经影响到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而转基因技术应用在改良中药植株上,可以丰富中药资源,提高抗病性和抗逆性,提高中药有效成分含量,使植株耐寒、耐热、耐旱、生长期缩短等。但是,对于转基因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业内还有争议,还有很多研究要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不可否认的是,转基因技术确实为解决中药资源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 廖伟坤  李清华  钟林东  邱诗平

  随着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逐渐广泛,转基因技术也渗透到药用植物研究领域。转基因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抗病、抗虫药用植物的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提高那些易发生病害、虫害药材的抗性,减少经济损失;二是抗逆性药用植物研究,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药材的抗逆性,对提高药材产量、降低管理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等发挥重要作用;三是高品质药用植物的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定向提高脂溶性成分的含量,提高药材品质。

  笔者认为,科学合理地应用转基因技术,对于中药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外源基因微乎其微,风险应该可以把控

  目前,学术界对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体和自然环境造成伤害还没有达成共识。有人担心,转基因技术引入药用植物领域后,会使中药性状发生改变,可能会产生毒性,对人体造成伤害;也可能会打乱中药的性味,影响疗效。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转基因药物和转基因食品一样,都面临生态安全难题。

  现有研究证实,转基因转进去的是DNA片段,外源基因和内源基因一样,均无直接毒性。事实上,中药自身的基因组非常庞大复杂,而在转基因中药中,外源基因的含量相对于庞大的内源基因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中药的毒性一般不会因为转基因而发生不稳定变化。而且,吃转基因中药的风险相对转基因食品来说还要低得多。

  此外,从技术层面来看,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比较成熟,在转基因过程中,应该完全可以做到不破坏和影响控制中药有效成分的基因。

  解决天然活性成分大规模生产问题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能解决中药材天然活性成分的大规模生产和培养问题。人参生长十分缓慢,至少要4年以上,才能形成有较好药用

  价值的内质根,传统的人参栽培技术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应用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可以实现人参有效成分的工业化生产。

  紫草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从紫草中提取的紫草宁,价格昂贵。而且,紫草产量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利用现代组织培养技术生产次生代谢物质,进行细胞培养来提取紫草宁,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同样,利用红豆杉愈伤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可以缓解红豆杉资源极度紧张状态。

  改良中药品种,提高药用成分含量

  通过转基因技术,还可以改良中药品种,提高药用成分的含量,减少有害成分的含量。如“SmHMGR2基因转化丹参毛状根丹参酮类含量增加”实验研究显示,通过提高基因HMGR2的含量,可有效提高丹参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使四个丹参酮产量总共增加了1.76~2.58倍。同理,一些中药材中的有毒成分也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得以减少。

  地黄是高度杂交合体,品种退化问题是一直困扰产区多年的老问题。研究表明,地黄的退化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在地黄上普遍发现两种典型的病毒病症状,病毒病原主要有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两种,其中有些部分呈二者复合感染。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获得了两个转入TMV和CMV外壳蛋白基因的地黄株系,其对两种病毒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性,这为进行地黄抗病毒转基因育种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转基因地黄确能有效减少农药、肥料等的使用,对于改善地黄的生长环境、减少土壤的污染等将起到积极作用,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展生物转基因药用植物,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活性物质、组织细胞培养与药用植物快速繁殖、药用动植物基因和转基因工程等方法,有助于缓解中药资源紧张状况。目前,应根据转基因药用植物的特点,建立完善健全的安全性评价体系,以保证生物技术药用植物研究的发展,丰富中药资源。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