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中医人才稀缺成瓶颈 国家应落实“中西并重”
来源:-   2011-06-29 医药经济报   浏览:238   更新时间:2011年06月29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生意社6月29日讯 近日,中医基本现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是建国后第一次进行如此高规格的调查:将动员80万人对全国80万个机构进行相关调查。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认为,新医改要坚持中西并重,中医药本身就是调结构的一把钥匙,这正是中医思维:未病防病,不贪多,在新一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中医药将是一个新兴产业,更是一种思想。   新医改要坚持中西并重,这是很正确的,需要各方理解支持。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人口众多,不能只依赖于国外的医疗体制、手段和方法,发掘和利用中医和中药的宝贵资源,应该是医改的内容之一和努力方向。   中医发展困难重重   过去十多年,我们的医疗太偏重于西医和西药,冷落了传统医学和中医中药的作用和地位。在舆论导向上,似乎经常有否定中医和中药的论点,喧杂中让人有错觉──中医中药不科学或过时了。其实中医有自身的理论体系,来自于几千年的临床经验,尤其在防病治病和调理等方面有不错的效果。只是中成药在临床试验方面,尤其是早年开发的产品也许没有像西药那么规范地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这些成为部分人士抨击和贬低中医和中药的主要理由。   其实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科学和客观的态度,可以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亦可更多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结论。从国家层面上讲,可以学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做法,资助一些中西药比较的长期试验,全面仔细地评估部分慢性病疑难病的长期疗效和预后结果。在某些领域,中药未必不及西药,如果有这样的对比试验,对提高中药的地位和声誉大有帮助。   应重视中医治未病   目前,中医防重于治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和重视,其实这是全球医改的重要内容和努力方向,可以大大减轻不必要的医疗负担,这方面中医滋补理论和实践是有很好的基础和渊源,国外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如果仅仅依赖于西医和西药的做法,方法套路不仅稀缺,而且费用较大。要使医改既务实有效,又让政府和百姓负担得起,在中医药保健和预防方面大有可为,关键是要有依据和数据结果,不要造假。不然,这会毁掉中药的声誉。   中医人才稀缺成瓶颈   要实现中西并重,很关键的是需要从人力资源做起,做任何项目、工程和事业,人才最重要。过去基层医疗普及是因为有许多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医生或赤脚医生,虽然理论水平有限,但非常敬业和投入,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对基层医疗保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中医学院招生和就业都相对困难,甚至许多原本从事中医工作的人改行。老中医尽管在社会上很有地位和受到百姓尊重,但后继无人现象比较严重。应该有专门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去继承整理和提升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否则中医中药的优势会逐渐失去,中国宝贵的传统医学资源也会被浪费和遗忘。   事实上,现在国外,尤其是日韩,南亚和欧美等地,无论政府和药企都十分重视中草药和传统中医,已经有许多开发和应用做得很细致和专业,在中草药国际贸易方面和品牌宣传等方面也做得很有声有色,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这从反面印证,我们不需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我们更需要珍惜和重视我们已有的东西,还要不断发扬光大并提升中医中药。   国家应加大投入与支持力度   国家应该在中医和中药领域有更多的投入,尤其是在临床试验和效果评价上,要学习国外药厂的研究投入,因为许多药品营销业绩与产品上市后的后续推广临床试验很有关系。国内在这方面不够给力,中药产品还需要更严谨更专业的临床回顾比较试验来支撑,才能为其正名并树立口碑。与此同时,弘扬传统中医和中药,还必须对假冒伪劣产品和庸医的打击取缔密切配合,不能因个别的不良案例而殃及整个产业。   另外一点是,中医和中药的研发成果,一定要敢于到权威杂志和国际舞台上去展示发表,这点对提高国人的重视和国际医药界的认知,是很有影响。另外,我们要提高中药的地位品牌,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国外政策和法规,多、快、好、省地做必要的临床研究,让规范的临床数据和结果说话,而不是铺天盖地的广告来促销。   中西医并重,要靠大家努力,也要互相取长补短。不然,中医中药固步自封,容易走向衰亡,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作者:王进)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