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基药招标安徽模式陷困境 量价结合落空
来源:-    浏览:717   更新时间:2011年06月11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5月底,国务院医改办和卫生部联合召开会议,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卫生部党组书记、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张茅指出,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是各地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但是在最早推行这一制度并开创了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安徽模式”的安徽省,基本药物的配备和使用状况却不容乐观——近日浙江省医药商业协会和安徽省医药行业协会的联合调研表明,2010年上半年,安徽全省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采购额仅为4.95亿元,日均采购额降至271万元,比2009年下降30%;有些卫生院基本药物的配备率只有20%多。

    表面看来,由于采取最低价中标和单一货源承诺,中标品规均价比基层医疗机构原采购均价降低了8.5%,并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但浙江省医药商业协会会长赵博文指出,由于中标品规少、产品单一、品牌药奇缺以及补偿不到位等原因,基本药物难以满足基层的实际医疗需求。

    安徽模式困境

    至4月1日,安徽全省仅完成参考采购额的1.14%“量价结合”是“安徽模式”的创新之一,它借鉴了上海闵行区“招采合一”的经验,由安徽省招标办在企业投标前公布每个品规的参考采购量,让企业据此进行投标。

    安徽省医改办人士、省发改委社会发展处副处长胡浩民表示,由于有“单一货源”承诺,一旦中标就将得到安徽全省的采购量,企业会“薄利多销”。

    但执行结果表明,实际采购量远远达不到让企业自愿降价的数额。安徽省曾承诺的采购总额高达388亿元,但浙江省医药商业协会根据公布的采购量与中标价进行测算,从去年9月第二轮基本药物省级招标启动以来,截至今年4月1日,安徽全省实际采购额仅4.45亿元,仅完成参考采购额的1.14%。

    从具体品种分析,有11个品规零采购,占到全部采购品规的1%;完成公布采购量10%以下的有352个品规,占全部采购品规的44%;完成公布采购量10%以上、30%以下的共计216个品规,占全部采购品规的27%。采购金额和采购量的大幅度缩水也殃及配送企业。目前为安徽省基层医疗机构配送基本药物的企业262家,自去年9月20日到今年4月1日,每个企业平均的配送金额仅169万元。

    “基层用药批次多、批量小、附加值低、地域广、配送费率低,做这块业务基本是亏损的。”芜湖一家医药公司的老总说,业界自嘲“剩者即胜者”。

    此外,单一货源制度不符合市场的规律,也难以坚持下去。尤其是在大输液招标方面,四川科伦以低价中标之后,安徽省内4家普通大输液生产企业全部落标,4家企业纷纷向省政府反映。安徽省招标办与四川科伦协商并改变了中标的结果,每个企业负责一个区域的市场供应,才使这场风波得以平息。

    基层医疗机构“自谋生路”

    为了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和增加收入,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采购和使用标外药品此次实际调研还显示,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并未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即使配备了也未能获得优先使用。

自从采用“安徽模式”进行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以来,安徽省基层医疗机构对基本药物的采购额大幅度降低。

    前述芜湖医药公司老总告诉记者,2010年乡镇卫生院在该公司的购进量下降50%。

    根据浙皖两省医药商会此次的联合调研,安徽省每个基层医疗机构平均采购额25万元,平均每家卫生院采购265个品规,占中标品规的30%;实际使用210个品规,占中标品规的24%。

    据了解,绝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为了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和增加收入,普遍采购和使用标外药品。“土霉素已经开不出去了。”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李鑫说。

    肥东县梁园镇卫生院院长俞义年则反映,基本药物限得比较死,比如一些抗肿瘤的药未包括在内,影响了患者转诊到基层进行康复治疗。

    业内人士透露,有的产品虽然失标,销售量反而上升,有的卫生院开办零售药店,或与零售药店建立联盟,通过处方外配为卫生院创收。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