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医魂——献给人民医学家吴孟超
来源:-    浏览:931   更新时间:2011年04月26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有年春节,护士长程月娥看到吴孟超走出手术室的洗澡间,很是奇怪:“这几天没有手术,您上这儿干吗呀?”
 
  吴孟超捋捋湿漉漉的头发:“没事,来转转。”
 
  程月娥大笑。“老爷子”这是在家里憋慌了,来手术室过把瘾呢!
 
  上个世纪80年代,吴孟超曾担任第二军医大学的副校长。
 
  “最不喜欢别人拿着一堆东西找我签字!”吴孟超的性格直爽而简单。常常是会开到一半,他站起来就往外走:“我开刀去了。”碰到不开心的事,他也总说:“开完刀就好了……”
 
  “我是个外科医生。如果有一天我要倒下,就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最大的幸福。”吴孟超离不开手术台,就像战士难舍钢枪,农民恋着自己的庄稼田。
 
  这份爱如此浓烈,尽管步履已不如年轻时轻捷,岁月竟没有在他的双手上留下痕迹。同事们说,跟几十年前相比,吴老的手一点儿不抖,精气神丝毫不退,技术还更加炉火纯青!
 
  “我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强。要是不能保证完成手术的话,绝不会上手术台!”吴孟超对自己的能力了然于胸。
 
  不熟悉的人,多少有些疑惑。
 
  日本的同行来过,端着摄像机把吴孟超的手术从头拍到尾,也没能弄清楚他那双手是怎样成就了“第三只眼睛”;
 
  美国的教授来过,手术连看3天,最后还是不相信:“他真的有80多岁了?”
 
  他是天生的外科医生,他是柳叶刀尖的舞者,他是特殊材料铸就的铁汉,他是让时光驻足的强人。
 
  2005年以来,吴孟超每年都参加“健康军营行”活动。下连队,上哨所,白发的将军为年轻的战士们查体看病,成为多少边防军人最温暖的记忆。
 
  ’98抗洪,他坚决要求到前线。10年后的汶川救灾,他又提出和学校医疗队一起奔赴灾区,背包都打好了,最后还是被留在后方救治转运而来的伤员……
 
  2004年,陈汉教授去世。4年后,裘法祖院士去世。
 
  一个是他的同事与好友,一个是他的恩师与至交。
 
  比他更年轻和比他更老的老头走了。似不经意间,吴孟超向跟随自己20多年的程月娥说了一句:“我的有生之年恐怕不多了。如果哪天我真的倒在手术台上,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给我擦擦,不要让人看见我满头的汗。”
 
  闻者泪湿襟衫,吴孟超的目光却依旧清澈如水。
医者仁心
 
  “医生没有挑选病人的权利,只有为患者解除病痛的义务。”
 
  最终找到东方肝胆医院和吴孟超的,大多是无路可走的重症病人。
 
  2004年,正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求学的湖北女孩甜甜生命垂危——她的中肝叶上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稍有不慎,就会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多家医院拒绝收治。尽管早在1963年,吴孟超就成功实施了中国和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直到21世纪,仍少有医生敢涉足这一“禁区中的禁区”。
 
  好心人说,上海有个吴孟超,你们找他试试吧。这个20岁出头的花季姑娘,就这样站在了吴孟超面前。
 
  要进手术室了,父母抓住甜甜的手不肯放,甜甜也告诉自己,这恐怕是今生最后一面了!吴孟超立即弯下腰轻声说:“不要紧张,你醒来的时候,我们都在你身边……”
 
  两天后从昏迷中苏醒,甜甜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吴孟超,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你没事了”。
 
  生命还在!
 
  甜甜这时才知道,手术做了整整10个小时,吴老创造的肝门阻断,前所未有地在一个手术中实施了4次,才将那个重达9斤、足足有排球那么大的瘤子切下来。
 
  5年后,甜甜把自己的婚礼选在了从吴孟超刀下获得新生的那个日子——9月24日。
 
  国外的文献中,直径4厘米的血管瘤就被定义为“巨大”。然而,吴孟超面对的,几乎都是“超级巨大”的肿瘤。
 
  1975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挺着像临产孕妇一样的大肚子前来求治。12个小时手术,吴孟超和同事们大汗淋漓地切下一个18公斤的瘤子。
 
  直到今天,这仍是世界上切除的最大的肝部血管瘤;直到今天,陆本海仍健康地活着。
 
  翻开吴孟超的履历,他在无数个本可以拒绝的病例中创造出了一连串的“之最”。无论是在几十年前还是今天,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这些教科书般的经典案例都是难以复制的奇迹。
 
  “做手术不是做病理解剖,而是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许多外科手术教程都是这样开头的。“治疗病人,犹如将他们一个一个渡过河。”老师裘法祖的这句话,更是让吴孟超记了一辈子。
 
  一个冬夜,吴孟超忙完一天回到家,已是晚上11点多。跟随他多年的秘书李捷玮,第一次从吴孟超口中听到了一声叹息:“我累得腿都抬不起来了……”
 
  李捷玮扶着他上了楼,吴家门口却守着好几个病人。一问,都是来请吴孟超看片子的,等了半天了。
 
  “这么晚了,你们怎么还在这里?吴老也要休息啊!”李捷玮有些生气。
吴孟超也说:“你们能不能明天再来……”话说了一半,又改口:“进屋坐吧。”
 
  一到吴孟超出门诊,门诊部主任满晓波就揪心。好不容易见到大夫,病人总是反反复复地倾诉,生怕医生没听明白自己的病情,但吴老一个上午要看10个病人,其中大多数还要亲自做B超呐。
 
  满晓波心疼,偶尔会忍不住打断病人。这个时候,吴孟超总是狠狠地瞪他一眼:“你多什么嘴?”
 
  “一个人得了肝癌,整个家庭往往都垮了。跟病人多说句话,跟他握握手,就能给他和全家人信心。”吴孟超说。
 
  一个日日目睹生命苦难的人,胸怀一定是博大的。否则,他的心怎能盛得下那么多孤注一掷的托付?
 
  冬天查房,吴孟超会叮嘱学生,先把听诊器焐热了。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弯下腰把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每个大年初一早上9点,他会准时出现在病房,双手握住病人的手,一个不落地向每个在这里住院的人道一声:“新年好!”
 
  历经岁月积淀,大医之风成就无数传奇与传说。
 
  医院门口,常有人见到吴孟超就扑通一声跪下,递上带来的CT片。年近九旬的吴孟超就那么在太阳底下站着,一看就是半个小时,然后朗声道:“还有救,来住院吧!”
 
  对方无不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在很多被病魔折磨的人们心里,吴孟超是神仙,他那双金手轻轻一动,就能让人起死回生。
 
  吴孟超当然不是神仙。怎样才能治病救人?他说,一要爱病人,二要有技术,三要踏实地工作。
 
  对工作的要求,吴孟超近乎完美。
 
  集体会诊,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开刀。吴孟超会一个个询问,你们都说开刀,麻醉选择什么?器官插管准备好了没?肚子开了拉不上怎么办?他要求大家像放电影般一步步预想手术过程,想好了,才能确定做不做、怎么做。
 
  即使手术方案已经无误,手术前一天,吴孟超还会与B超室医生一起再次进行病灶确认。晚上躺在床上,他会拿着B超图设想手术部位的三维画面。第二天进了手术室,还要再读一次片。
 
  将军不打无准备之仗,吴孟超不做没把握的手术。
 
  按理说,像吴孟超这样的大师,是不需要全程手术的。助手们把准备工作完成了,病人的腹部打开了,他再来也不迟。
 
  但,吴孟超往往会比所有人提前20分钟到达。洗手,规定时间3分钟,他要洗上5分钟,还管别人——“你怎么这么快就洗完了?”肿瘤切除了,他还不走,坐下看学生们缝合——“你怎么选那么粗的线?间距是不是太大了?”
 
  对于收红包、拿药品回扣的事,吴孟超深恶痛绝。他给自己的医生们定了不少规矩: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诊断清楚,决不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能用普通消炎药,决不用高档抗生素;手术缝合尽量手工——吻合器要好几千块,手缝虽然多花20多分钟时间,不要钱……
 
  在这所医院,肝癌手术所有费用不过2万元左右,远远低于国外和国内大多数医院。一位卖了房产来求医的病人接到账单时感慨:“没想到大上海会有这么低的收费!”
 
  “我们要用技术对病人负责,为病人省钱。”这是吴孟超从医一生的习惯。
 
  经营医院,怎能不考虑“创收”?面对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吴孟超的解决办法很简单——节约。
 
  纸张用正反两面,会议不提供一次性水杯和茶叶,晚上下班发现走廊的灯还亮着,吴孟超会从头到尾一个个关上……
他说,医院是治病救人的,怎么能想着从病人身上捞钱?
 
  农民、工人、学生……吴孟超救治过的病人,很多成了他一生的朋友。
 
  蒋声和两次手术时隔33年,都是吴孟超主刀。医院大楼建成,吴孟超过生日,这位八旬老人都会从浙江赶来。
 
  5年前成功手术的女孩尚蕾蕾,结婚时给吴孟超寄来喜糖,生了孩子又送来红蛋。
 
  还有朱科娜,来到吴孟超身边当了一名护士。28年前,当她是一个出生仅4个月的婴孩时,正是吴爷爷冒着巨大风险为她切除了肝脏肿瘤。
 
  ——那次手术,又是一次震惊医学界的“世界之最”!
 
  “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吴孟超说,“医生没有挑选病人的权利,只有为患者解除病痛的义务。如果过多考虑自己的名利得失,无数病人就可能在我们的犹豫中抱憾离世。”
 
  大爱无言。
 
  国家使命
 
  “我们能不能把‘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
 
  “我们建议,以‘两弹一星’和‘神舟六号’攻关精神和运行机制为榜样,组成打破部门界限、学科界限的肝癌攻关协作组……”
 
  2006年春天,吴孟超联合其他6位院士向国家有关部委呈送报告。
 
  此时,他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医学家。
 
  站在人生辉煌的顶点上,吴孟超牵挂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中国集中了占全世界半数左右的肝癌病人,每年有新发肝癌病例近40万。尽管我国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已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15%提到了今天的50%至60%,仅靠手术和各个单位的分散工作,发病率的下降和治愈率的提高仍然十分有限。
 
  报告引起重视。很快,卫生部将肝病研究纳入“十一五”重大传染病专项。2010年的最后一天,“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正式落户上海。吴孟超多年来设想的“集团会战”有了全国性的项目和平台,中国肝癌治疗的“航空母舰”即将起航。
 
  “我们能不能把‘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从吴孟超发出第一声追问至今,已过去半个世纪。
 
  “吴老迈出的每一步,都紧扣时代脉搏,是我国肝胆外科事业的里程碑。”第二军医大学政委陈锦华说。
 
  半个世纪前,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正是从吴孟超和他的同事们手中艰难起步。
 
  世界第一例肝脏手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德国。到了20世纪50年初,中国的肝胆外科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一个日本医学代表团访华时断言,中国的肝脏外科要达到日本的水平,至少也要二三十年!
 
  在听到这句话的当晚,吴孟超向学校写报告,阐述向肝脏外科禁区进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末了,写上16个大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攀高峰。”很快,他率领“三人小组”开始了肝脏外科的探索。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作为代表参加会议的吴孟超,欣喜地迎接着科学的春天。第二军医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肝胆外科,吴孟超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他先后培养出的26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成为了我国肝胆外科的骨干。
 
  上个世纪90年代,在吴孟超的建议下,肝胆外科扩充为肝胆外科医院。又过了几年,这所医院进一步发展为独立的专科医院和研究所。这个世界一流、国内最大的“院所合一”肝胆基地,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东方”……
 
  “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的科研没有理由不站到世界的最前沿!”这是一位卓越医生的大志,这是一位科学大家的眼光,更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心系国家和民族的情怀!
 
  “开刀顶多是开一个、救一个,没有基础研究,我们就不能真正搞通导致肝癌的病因病理,更找不出彻底解决肝癌的办法。”吴孟超坚信,临床与基础研究是肿瘤诊治的两翼。
 “文革”结束,当人们都对“手术刀”充满向往时,他却鼓励一些学生转向基础研究。
 
  他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实验室。就是从那间逢下雨就变成一片汪洋的小平房里,走出了王红阳、郭亚军、从文铭、沈锋、钱其军等基础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
 
  对于吴孟超这位严师,学生间流传着一个说法——被他“骂”得越多的学生越有出息,如果不挨“骂”,就说明你没有前途了。
 
  博士生杨田把自己将在国外杂志发表的文章校样交给老师审阅。此前已经看过这篇文章的吴孟超伸出食指点着字行,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逗号,应该改成分号。”
 
  杨田听了没作声。这算是哪门子的错误啊?
 
  吴孟超知道他的心思。“不能小看这多一点少一点。我们做手术,少一点,肿瘤就切不干净,多一点,可能弄破别的血管!”
 
  这个经常“骂”人的可爱老头,也有着慈父的一面。
 
  一次手术,李爱军一针下去,扎在了吴孟超的食指关节上,皮都揪掉了一块。没想到,吴孟超换掉手套再次上台后,不仅没有责备自己的学生,还反复叮嘱:“你们还年轻,以后千万要注意,别被扎着了……”
 
  “我的技术没有专利。”“衡量导师是否合格,最终的标准是学生能否超过自己。”吴孟超就是这样为一代代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生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是吴孟超送到国外深造的学生之一。1996年冬天,正在德国科学院工作的她接到吴孟超电话,说自己在德国出差,要来看看她。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气温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直到晚上10点多,吴孟超才赶到王红阳的住处。顾不上抖落身上的冰雪,顾不上喝口热水,老师从包里取出厚厚的一摞病例交给她:“这是国内最新的典型病例,你可能用得上……”
 
  吴孟超盼着他们学成归国。在与学生们的通话中,他会一遍遍讲——“医院新楼已经盖好了,马上就要搬进去了!”“我们今年的门诊量和手术量翻倍啦!”“新的学科刚刚起步,你们大有可为!”
 
  一批批学子如约归来。多年前,吸引着吴孟超回到祖国的,同样是这激情似火的召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英勇作战的事迹,成为马来西亚华侨们的热议话题。吴孟超和同学们把毕业聚餐的钱捐给延安的八路军总部,竟然收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回信。
 
  初中毕业,18岁的吴孟超和6名同学相约回国抗日。到达云南后,由于日军和国民党的封锁,他们一时去不了延安,只好留在昆明求学。
 
  发生在回国途中的一幕,吴孟超至今无法抹去。
 
  在越南西贡过海关时,验关的法国殖民者要求吴孟超一行在护照上按手印,而同时过关的欧美旅客只需签字。
 
  “为什么不让我们签名?我们会英文,会中文,会写自己的名字!”吴孟超质问验关员。
 
  “黄种人签什么字?你们是东亚病夫!”法国人吼道。
 
  吴孟超紧咬下唇,不让泪水流下来!
 
  为中华民族争气——这颗朴素的报国心,从此伴随他一生的选择:回国,从医,入党,参军……
 
  国外的朋友曾不止一次劝说,你这么大的名气,出来办医院,早就是大富翁了!
 吴孟超淡淡一笑,他志不在此。从回到祖国的那一天起,从目睹解放上海的大军露宿街头的那一刻起,他已为自己的忠诚、自己的挚爱找到了扎根一生的土壤。
 
  从1996年起,他就将个人积蓄和社会捐赠的资金设立基金,用于鼓励和表彰年轻的科研人员。目前,基金已发展为“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总额达到1500万元。
 
  1979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上,吴孟超的发言,让世界肝胆外科界第一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今天,我国的肝病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位居世界领先,中国人当之无愧地攀上了肝胆外科的峰巅!
 
  吴孟超不愿停下来。在他的蓝图里,5到10年间,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要提高到80%,30年到50年间,中国人要为全世界找到治疗肝癌的根本途径。
 
  又一个春天悄然来临。55年前,同样是在这样一个草长莺飞的季节,吴孟超先后参军、入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军旗党旗下发出的庄严誓言,与他从医时宣读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一起,在吴孟超的生命中刻下了最深的印记。
 
  正是这些铭记誓言的人们,筑成了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