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医药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这种进步更多地体现为量的增长,和世界医药强国相比,我国医药产业仍存在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薄弱、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面对新一轮的竞争,中国医药产业、中国医药企业出路何在?
我国医药工业未来发展出谋划策者背景各异,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其中,致明德国际董事长邹忠全对医药产业发展的看法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致明德国际是一家致力于中医本草制剂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的自有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正处在迅猛发展阶段。致明德公司从2008年建立起,即推出了历经10年研发的致明德五清通体系列产品。至今短短3年间,致明德五清通体产品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2000多家直营机构,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海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综合效益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成为能与跨国集团相抗衡、中国医药保健品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作为行业翘楚的领军人物,作为一名在医药行业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企业家,他的观点或许能对关心中国医药行业的人们有所裨益。
医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生产体系和商业流通网络,涌现出一大批规模优势企业,市场竞争实力明显增强,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医药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至1997年的二十年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7.6%,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发展速度4.4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全国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1535.2亿元,同比增长20.76%,工业增加值454.6亿元,同比增长16.7%,增幅仅次于电力、煤炭与机械。通过大规模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目前我国已成为原料药出口大国。在全球2000余种原料药产品中,我国可生产1500种,生产量达45万吨,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扑热息痛、青霉素、维生素C等品种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此之外,我国已能生产各种制剂品种、规格4000余种,中成药生产量30万吨,品种、规格达8000种。各类医药产品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医药工业加速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九五”期间我国医药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国际医药强国相比,我国医药工业企业仍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经济总量较小和技术水平偏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因此,目前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量的增长”,缺乏“质的飞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长期以来,我国医药工业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突破和化解,以及受固有的条块分割区域化的发展模式影响,致使低水平重复建设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分散、技术水平偏低、竞争无序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外,由于原始积累不足,研发投入严重短缺,新药创新能力相对滞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十分匮乏,导致我国医药工业经济长期处于低利运行状态。另外,产品深加工基础薄弱,出口结构不合理,仍然停留在以牺牲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初级产品出口阶段。由于制剂品种生产技术水平低,加之缺乏国际营销经验,我国制剂品种目前尚难以进入国际市场。
邹忠全说:针对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差,整体水平低的现状,结合医药行业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以市场为导向,加速产品结构调整;瞄准高新技术,实施科研开发的战略性调整以及加强中药创新,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是当前医药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途径。联手综艺,致明德全力打造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