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保健食品市场 “微”言大义
来源:-    浏览:587   更新时间:2011年04月02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事件回顾
 
  读者王女士日前向《燕赵都市报》反映,她的母亲最近痴迷于一种保健食品,不仅她自己对这种保健食品的功效深信不疑,而且还主动向家人和亲朋好友推荐。“谁不相信她说的话她就跟谁急,我们真是受不了!”
 
  近日,记者在王女士家见到了她的母亲刘女士。62岁的刘女士对记者说,她从广播中知道了某品牌胶囊,此后每天都坚持收听该节目。广播里的主讲大夫每天都要讲一节保健养生知识,由于该养生节目异常火暴,导致热线电话根本就打不进去。刘女士说,她曾在早上5点到药店排队购买这种胶囊,结果都没有买到,于是她只好通过邮寄方式购买。
 
  半年多以来,刘女士为了购买这种胶囊花了1万多元,而且还积极参加相关的讲座。买胶囊不但还赠送一种石头,用来按摩穴位、泡水,而且还赠送相关养生的书籍。
 
  胶囊、石头和书籍介绍的养生方法相配合,大夫还经常到刘女士家进行回访,这让刘女士对该胶囊产品的“疗效”深信不疑,所以她逢人就推荐这种胶囊,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加强对保健食品生产销售企业的监管
 
  河北省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孙常军:很多保健食品销售者准确地抓住了老年人的消费心理,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堪称“高明”的促销活动,使得很多老年人频频“中招”。
 
  我们都知道,节俭了一辈子的老年人普遍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些保健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就抓住他们急于抗衰老、增加免疫力以及希望预防各类疾病的心理,组织讲座或通过广告宣传,夸大某些疾病的危害,借机推销产品。一些商家利用老人需要向人倾诉、希望有人陪伴的心理需求,组织讲座、免费体验或旅游等活动,通过“情感营销”,让老人们主动购买保健食品。还有的老年人自尊心比较强,觉得自己接受了对方的免费服务和赠品等,不买些产品心里就过意不去。
 
  我认为,在市场经济阶段,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把“买者当心,消费风险自负”的提醒转变为营造一个“买者放心”的消费环境,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保健品生产经营企业资质审批、商品来源、广告宣传等环节的监管力度。广大老年人在购买保健食品时更要头脑冷静、理性消费,多听听晚辈的意见,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强身健体。而晚辈则应主动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和心里状况,多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让老年人更有安全感。
 
  莫为保健食品的神奇功效遮望眼
 
  媒体工作者王涛:据笔者了解,目前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夸大宣传、虚假宣传;公然造假,无中生有;价格虚高,价格和价值明显背离。保健食品生产销售企业惯用的营销手段是,或以“免费”和“赠品”为幌子来诱惑,或以高科技、绿色、健康等名词来误导,或高薪聘请专家、学者做“托儿”,通过讲座、健康论坛、健康报道等方式明示或暗示其产品的治疗和保健功效,并发布所谓的权威检测报告,诱骗老年人购买。
 
  保健食品频频“忽悠”消费者,固然与上述“外因”有关,但亦与消费者被保健食品的“神奇功效”遮望眼,不理性、不理智消费等“内因”有关。中国自古就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对于保健食品而言,虽然享有“保健”的美名,但其只“适用于特定人群使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治病为目的”。比如碧生源这样的保健茶,主要原料成分就是绿茶、土茯苓、沙参、淮山药、番泻叶、草决明等,其中番泻叶就是我们常见泻药的主要成分,不是所有男女老少的肠子都可拿来一“涮”的。
 
  笔者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一要查看保健食品外包装上的标志、名称、主要成分、适宜人群以及相关部门批号、批文是否齐全;二要查看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和广告内容是否真实,是否有夸大保健功能或暗示可使疾病痊愈的宣传,是否有“最高”“最新”“最先进”等禁止使用的绝对化用语;三是莫轻信明星代言,少参加那些冠冕堂皇的“免费体验”、“健康咨询”活动,天下不会有免费的午餐。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