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宏的选择使中国少了一个为官的人,但中国抗体药物发展史上却多了意义非凡的一页。亲情的推动加上对生物医药大趋势的看好,以及骨子里埋藏的那种渴望能做一些更实际事情的愿望,促使白先宏毅然投身实业,
1997年,美国基因泰克公司成功研发第一个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迈出了单抗药物产业化的第一步。短短10多年历史,抗体药物呈现出锐不可挡的发展态势,有几个数字可以说明抗体药物的地位和发展前景:1997年全球抗体药物市场仅为3.1亿美元,2000年时还不到30亿美元,但到2009年,抗体药物销售额就达到258亿美元。同年,在全球销量排名前十位的“重磅炸弹”药物中,有5只是抗体药物,单品种销售额均超过50亿美元。预计2010年,全球抗体药物总销售额将达到400亿美元。
生物医药是全球医药行业发展最快的领域,而抗体药物又是生物医药领域中发展最快的门类,市场规模以每年25%~27%的速度增长。目前,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功应用于肿瘤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等领域,是生物医药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不过,技术门槛高、投资大使得目前全球拥有单抗药物的只有后来被罗氏全资收购的基因泰克、安进、葛兰素史克等不超过8家企业,而其中就有一家中国公司——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京街一个安静的院子里,坐落着这家我国领先的抗体和产业化企业——百泰生物药业公司。这家企业曾在2007年被美国博乐新闻评价为:“中国罕有的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顶尖生物技术企业”;而因开发并成功产业化我国首个人源化单抗药物泰欣生(尼妥珠单抗),在2008年中国生物技术年会上被认为是“我国生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百泰生物药业在我国抗体产业发展中创造了多个第一: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世界水平的抗体人源化技术平台;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条全自动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产线;成功开发了我国第一个人源化单抗药物。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一个人百折不挠的努力分不开。他就是百泰生物药业的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白先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白先宏成就了百泰生物,他的不懈努力同时也积极促进了我国抗体药物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在白先宏宽敞的办公室里,《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了这位执著的抗体开拓者。身着格子衬衫的白先宏看上去身材健壮,声音洪亮,不修边幅,讲话带着几分山西口音,让人感到质朴亲切如同熟悉的邻家大叔。白先宏在交谈中话不是很多,语言很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和高深的理论,只是在回忆起早年为官时的成就和百泰生物药业的发展时,话才会多起来。
对于现在40岁以下的人来说,虽然会经常跳槽,但一般不会跨领域发展,特别是在一个领域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更不会轻易放弃。而10多年前年近半百的白先宏却作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抉择,也由此活出了两段色彩迥异的人生。
1993年,谁也没想到仕途一帆风顺的白先宏会突然放弃中央国家机关副司级领导的职位,离开人人羡慕的政府官员职位,受组织委派担任了中国国际科学中心总经理,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尝试。
认识白先宏的人或多或少知道,在创建百泰生物药业以前,白先宏曾在科技部工作过,但大多数人并不清楚他当时在环境科技管理领域出类拔萃的成就。白先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届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在创建百泰生物以前曾担任过原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中国国际科学中心总经理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技术经济选择专家委员会主席,在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和促进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方面,已经站到了国家级层面:上世纪90年代初起草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展中国家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主持编写了“中国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环境与生态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中国21世纪议程等多项国家计划和政策的制定工作。
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副团长,他长期参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筹备工作和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工作。古巴的生物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在对外科技合作的交往中,白先宏促进了中古之间的合作,其中包括生物医药项目,他曾经帮助古巴在中国注册了中国市场上第一个抗体药物CD3(鼠源)。
说到“下海”创办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原因,白先宏回忆说,老家的村子里有很多人因患食道癌、胃癌而死,白先宏的爷爷、母亲也是。作为村子里走出来的最有出息的人,白先宏一直对癌症治疗药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在科技部社会发展司时,他看到了生物医药发展的前景,在与古巴的交往中他了解了古巴的生物技术发展水平,发现了古巴的人源化抗体项目。亲情的推动加上对生物医药大趋势的看好,以及骨子里埋藏的那种渴望能做一些更实际事情的愿望,促使白先宏毅然投身实业,一头扎进生物医药领域,开始了充满坎坷与艰辛的二次创业之路。
白先宏的选择使中国少了一个为官的人,但中国抗体药物发展史上却多了精彩的一笔。
一头扎进生物医药领域,开始了充满坎坷与艰辛的二次创业之路。
[对话]
想做更实际的事
《医药经济报》:作为在环境管理领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事务、在科技部担任司局级别官员的你,如果在原来的领域一直走下去,想必一定会更轻松、稳定。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毅然“下海”?现在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当年的决定,你后悔吗?
白先宏:也后悔,也不后悔。确实,我在国家科委工作时,得到领导的关心和认可,参与制定了国家的环境科技政策,代表国家参与了环境方面很多重要的国际交往,是很值得自豪的。当时有朋友听说我选择“下海”时,很不理解,劝我别去企业。但我从骨子里希望能干一些更实际的事情。在我家乡,癌症发病率很高,我爷爷、母亲和很多村里人因癌症死亡,我很希望能为家乡人找到一种神奇的抗癌药物。
当然,不作官员了,社会地位确实下降了,这是事实。但经过我们10年来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8年使人源化抗体药物在中国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为我国生物医药的发展做出了绵薄的贡献,也算在生物医药发展史上写下了一笔。
《医药经济报》:你原来是做环保管理的,怎么会选择进入生物医药领域?当时你就预见到抗体药物有这么大的发展前途?
白先宏:我虽然是学环境的,但学环境时也学过一点生物,有一点基本的概念。另外,1995年帮古巴在中国注册了中国市场上第一个抗体药物CD3,这个产品疗效很好,让我认识到古巴的生物技术发展很不错,也意识到抗体药物的疗效和发展前景。但进入这个领域时确实有些懵懂,当时并没有看出抗体产业有这么大的发展前景。现在回想起来,风险也很大。
企业8年没钱入账
《医药经济报》:当初创办百泰生物药业难吗?遇到哪些主要障碍?
白先宏:我们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可谓历尽艰辛。在这个过程中,资金问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最大难关。
上世纪末,虽然从国家层面已经认识到发展生物医药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战略重要性,但这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行业,投资者对于风险和收益还看不清,很难下决心投入。就抗体药物来说,1997年全球首个抗体药物刚走向市场,虽然大家认可这是一个高科技的东西,但对前景都还很难看清。
古巴的生物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1999年我们和古巴签署了合资协议,古巴以技术入股,其他的开发和建设资金匡算需要8000万元,这都需要我去融资。虽然我看好生物医药发展的大趋势,从古巴找到了单抗项目,但还需要做临床研究。我一家一家去找投资者,跑了50多家银行和投资公司,但鲜有人愿意投资。有一次,一家公司被我说动了,决定投资,但在签约的前一晚,正当我浑身轻松、踌躇满志的时候,突然接到对方的电话说不投了,我就像当头挨了一棒,木在那儿。不过几经周折,最终,几个民营公司被我说服,投资了百泰生物。
《医药经济报》:资金到位了,公司也成立起来了,后边的路顺吗?
白先宏:这一路走来,几经坎坷,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最初我们估计几千万人民币就行了,但真开始干了,发现这点钱远远不够。2005年前是百泰生物最困难的时期,产品正在申请新药证书,然而能否批下来谁心里也没数。与此同时,厂房正在建设,数千万元的设备已经订货等待安装,几乎天天都需要往里面砸钱,公司的财务却异常紧张。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一看公司财务状况,只花钱无进项,还没有什么东西可抵押,当然不给贷款。找投资方?新药审批还没有下来,许多公司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当时感觉实在是撑不下去了。
无奈之下,我只好到处跟朋友借钱,今天借20万,明天借30万,钱虽然借了不少,但是对于公司来说,依然撑不了几天,哗啦哗啦很快就花了出去。就这样撑了8年,这8年公司每天只看见钱哗哗地流出去,不见钱进来。
《医药经济报》:确实,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万万不能。新药研发更是烧钱的事情。你们的单抗药物研发顺利吗?其他方面的进展呢?
白先宏:我们的新药研发和报批都很顺利,尼妥珠单抗在2005年4月就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物一类新药证书,填补了我国人源化单抗药物的空白。
产业化是百泰生物面对的另外一个难题,幸运的是我们的生产线设计和调试过程也比较顺利。生物药和中药、化学药不同,把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进行量化生产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跨越。怎么把实验室的流程变成生产线,如何进行厂房规划,达到实验室里特定的条件等,都需要自己去摸索。单抗药物的生产只有少数几个国外生物制药巨头掌握,并作为核心技术严格保密。经过我们技术人员的努力钻研,自己设计了一套设备和生产工艺,然后跟设备供应商经过长达数月的协调,最后确定了需要何种设备、信号如何输出和生产线制作方案。一年之后,生产设备终于制造完成,运到百泰生物。
然而好事多磨,因为没有经验,在厂房办公楼的基建过程中,与工程承包单位签订合同后我们就把工程款交给了对方,希望对方能按计划完成基建施工。没想到这家公司拿到钱后把工程转包给另一家公司,导致工期一拖再拖,设备安装调试等也受到影响,本应在2005年完工的工程一直拖到2007年。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产品晚上市了2年。
幸运的是,生产线调试非常成功。2008年,百泰生物的生产车间终于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GMP认证,同年,泰欣生终于成功上市。
《医药经济报》:10年来,你带领百泰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你认为取得今天的成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白先宏:百泰生物发展到今天,可谓一路坎坷,历尽艰辛。能走到今天,坚持是最重要的。多少次,企业为资金所困,几乎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但从未想过要放弃。我想,是韧性和恒心使我们走到今天。
在这个过程中,百泰生物形成了一个懂技术、能吃苦、有共同理想和发展目标的核心团队。在公司成立后的8年中,我们都在不停地付出和投入,企业多次命悬一线,不止一次借钱发工资——这种寂寞和等待,无论是对投资人,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非常严酷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选择了离开,我理解他们的选择。我们也凝聚了一批同甘苦、共理想的核心员工,我很感动于大家的奉献精神和为理想潜心追求、认真做事的韧性和耐得住寂寞的精神。我想这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未来路还长
《医药经济报》:泰欣生是我国第一个基因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一类新药。那么泰欣生在技术上有哪些创新和突破?
白先宏:泰欣生正式上市销售后市场反应良好,2009年销售额就达到1.6亿元。泰欣生在中国生产上市,主要填补了我国生物制药领域的两大空白: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重组蛋白类药品的空白和中国治疗性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空白。
2000年,百泰生物正式成立后,通过合作方古巴分子免疫中心,我们引进了一些古巴的单抗体药物技术。然而要想研究出真正的产品,技术仍是百泰生物要迈过去的第一道坎。当时,单克隆抗体的技术和工艺主要掌握在基因泰克、安进等公司手里。尤其是抗体人源化技术和哺乳动物细胞规模化培养技术,一直是大型跨国生物医药公司的核心技术,受到严格保密。在泰欣生上市之前,国内该类药物市场主要被进口产品所垄断。
全自动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非常精确和严谨。它是在一个人为设定的、模拟生物有机体的可控环境中培养哺乳动物细胞,并通过控制其新陈代谢过程以表达我们所需要的抗体蛋白。我们自主设计开发的1000升规模哺乳动物细胞灌流培养系统,是国内第一条全自动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产线,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技术最先进的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平台。在细胞密度、细胞活力、表达量等关键指标方面,与强生、拜耳、惠氏等国际知名跨国制药企业水平相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第一次在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药物生产领域拥有了自主工业技术产权。
泰欣生也是我国第一个且唯一一个上市的国产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人源化技术是把鼠源性单抗的大部分转换为人的成分,使之接近于人体自身的抗体,从而消除人体免疫系统对异源性蛋白的排异反应。多年来,抗体人源化一直是我国抗体技术攻关的主要方向。百泰生物药业采用先进的“CDR移植”技术,开发出的泰欣生人源化程度高达95%,达到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医药经济报》:对于百泰未来的发展,你设定了什么样的目标?企业进一步做大的突破口在哪里?
白先宏:做中国的基因泰克,这是我为百泰定下的目标。百泰是中国最早开始做抗体药物的企业,在研发、产业化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在这方面我们将继续努力。
今后5年将是抗体药物发展的高潮期,也是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新产品研发方面,我们正在积极进行产品线扩充。目前,公司的一个治疗性疫苗已经进入了Ⅰ期临床试验,而国际上治疗性疫苗也只是进入了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同时,百泰生物还在积极进行包括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EGF疫苗、用于牛皮癣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源化抗CD6单抗、用于逆转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抗CD3单抗等的研发,计划在未来5年内实现3~4个抗体新药的上市。
在生产方面,我们正在积极扩大产能。原来一期建设的生产线装备了750升的细胞生物反应器,年产抗体能力达8千克,正在兴建的二期工程将使年生产能力提高到40千克。并在现有的750升生产线的基础上,通过工艺技术创新和开发,再设计建造两条2500升规模的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产线,并应用新型工艺技术,提高单位体积生产能力3倍,将抗体生产能力提高到80千克。产能扩大后产品价格将可以降下来,其竞争力和社会受益人群必将大大增加。
《医药经济报》:这些年来,国际上一直很重视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地位?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在哪些方面?
白先宏:10年来,抗体药物飞速发展,全球年销售额达到400亿美元,成为10年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市场规模约400亿元,未来有望培育成3000亿~5000亿元的产业。
我国抗体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这表现在抗体药物的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自主开发品种少。迄今为止,美国FDA已批准32种治疗性抗体药物,我国已批准上市抗体品种13只,其中7只为进口品种,6只为国内生产,包括3只一类新药(2只人源化抗体,1只嵌合抗体)。
我国抗体市场规模较小,以国际市场抗体药物市场状况测算,国内抗体市场容量至少应达到50亿~100亿元人民币,但目前远未达到。
此外,我国具有成熟的抗体工业技术体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为数不多,生产规模较小。
《医药经济报》:现在国家把生物医药列为战略新兴产业,要在“十二五”期间使生物医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对此你有什么具体建议?
白先宏:我很高兴国家将生物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希望政府能够尽快出台和落实相关促进政策。
生物医药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行业,在发展初期需要大量资金,希望政府能够对新药研发有一些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应促进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和退出机制,使企业能够灵活获得其他资金的支持。除了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以外,希望政府在税收上给以倾斜。目前百泰生物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税费减半征收,但是很快就要到期了,即将到来的25%的税负让百泰生物感觉压力很大。希望国家对创新型企业能有更多税收上的优惠。
在产业政策方面,应制定促进仿制生物药注册的规范。目前国际上有一些专利到期的生物药,企业可以进行仿制。目前我国没有仿制生物药注册的相关政策,而是要求和新药一样做相关试验,这不利于促进我国生物药的发展。印度的生物仿制药政策比较宽松,因此现在印度的生物药发展很迅速。
此外,希望能将这些抗体药物纳入医保范围,这样有利于培育大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