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原料药市场,以头孢曲松、头孢唑啉为代表的年产量超过百吨的大宗量头孢原料药被业内称为“大头孢”;而头孢唑肟、头孢克肟等小规模原料药的年需求规模不足10吨,每公斤价格在5,000元~8,000元之间,多数原料来自于进口,素有“小头孢”之称。近期国内原料药市场,“大头孢”和“小头孢”两大阵营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005年,我国的头孢曲松、头孢唑啉等“大头孢”原料药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市场表现极其活跃;而头孢唑肟等“小头孢”原料药的进口量明显增加。这“一进一出”的现象正是我国原料药市场现阶段的一个特点,即:规模效益型、国内市场饱和型产品开始向国际市场渗透;市场潜力型、成长型品种开始在国内培育。
国内市场饱和“大头孢”向外突围
多年来,头孢唑啉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头孢拉啶、头孢氨苄等药品普遍应用于临床,其生产技术趋于成熟。经过多次下调抗生素零售价之后,国内市场规模继续扩大,空间趋于饱和,销售利润近乎微薄。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大头孢”的出路在国门之外,2005年前三季度的市场表现就呈现出这一趋势:头孢曲松、头孢唑啉、7-ACA、头孢哌酮等原料药今年上半年的国内产量增长率比去年同期增长1倍以上,其出口量也相应增长——这些国内产量增长的“大头孢”原料药有相当一部分转化成为出口创汇产品。
下游制剂崛起带动“小头孢”进口需求
今年以来,头孢克肟、头孢唑肟、头孢西丁、头孢泊肟酯、头孢替唑等“小头孢”原料药的进口量逐步增加,价格有所下降:头孢克肟从韩国进口的价格由今年年初的690美元降到9月的650美元;头孢唑肟进口价由年初的1,250美元降到9月的1,000美元;从意大利进口的头孢西丁今年1月的价格是1,480美元,9月价格仅为1,150美元。在国内头孢类药品市场,这些产品中属于高附加值品种,但临床应用尚不普遍。
大宗头孢类产品的利润萎缩给小品种头孢市场发展带来机会:以往多是在中国生产品牌药的合资企业从原产国进口头孢原料药,现在则是国内企业求购进口原料;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之后,进口原料药对制剂企业来说是有利且值得选择的。
当然,最终决定市场的是下游的需求。统计2005年新上市取得批准文号的“小头孢”品种可以发现,头孢米诺、头孢克肟、头孢西丁、头孢泊肟、头孢尼西、头孢吡肟、头孢匹胺等“小头孢”都是备受药品生产企业追捧的品种,正是这些下游制剂的崛起带动了“小头孢”原料的进口需求。
另外,头孢家族产品数量十分庞大,国内已上市的国产和进口品种接近50种,我国能够生产原料的有20多种,近半数的品种还不能完全自己生产或者性价还不如进口产品,这也是带动进口原料药增长的另一个因素。
在众多的“小头孢”中,谁有机会成为大宗量品种?这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在2004年9月新修改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用药目录》里,有30种头孢类抗生素。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大宗品种也都是从“小”做起的,同时还需要相当广泛的市场检验;要扩大产品的市场规模,降价不可避免。所以,希望获得“小头孢”短期利益的企业必须抓住眼下这一短暂的市场周期。
可以说,出现“大头孢”外销、“小头孢”进口的局面与国内抗生素市场变化有直接关系。经过多次抗生素零售价下调之后,制剂利润下降导致原料药也不可能有较好的利润(如头孢曲松钠原料近期价格在1,100元左右,与第一代头孢的头孢唑啉钠相差无几甚至还低);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顺应这一变化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有些小品种是适合作为眼前短期利润增长来盈利,有些则是需要作为长期发展战略性储备来考虑的。(作者:吴惠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