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平均到13亿人口,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里挂了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我国年生产抗生素21万吨,人均消费量是全球平均量的10倍,药品滥用潜伏着很大的危险。
日前有媒体报道,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的分诊台前,一张异常醒目的海报上,印着“输液治疗不等于好得快”几个大字,让人走进感染科的大门一眼就看得到。不过,这张吸引眼球的海报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宣传效果。2011年的第二天一早,挂着吊瓶的病人还是塞满了病床。
“输液治疗不等于好得快”,这是一种基本的医疗常识。而在某些时候,“输液治疗等于好得快”同样也是成立的。相信那些得过咽喉炎、淋巴结炎、阴道炎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亲身感受:吃药作用缓慢,不显效果。但如果输液的话,很可能在短时间内症状就能缓解。尽管如此,从健康的角度来看,输液依然是一种下策。因为输液虽然让人们获得了“益”的一面,症状缓解,但是,这种侵入式、带有伤害性的医疗方式,以及伴随而来的高级药物、激素等的滥用,有可能会令你承担更为沉重的代价与风险。两相对比之下,还是弊远大于益。这种经验也已经被医疗界的前辈们总结成一种医疗原则:能口服就别肌注,能肌注就别静脉注射。
但在当下的医疗系统中,这样的原则却正在被现实颠覆。有数据显示,2004年全球发生的160亿次注射中,中国发生了50亿次,是世界最大的“注射大国”。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平均到13亿人口,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里挂了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我国年生产抗生素21万吨,人均消费量是全球平均量的10倍,药品滥用潜伏着很大的危险。
为什么这种最不安全、最不提倡的给药方式,却使用得如此泛滥?首先,在医疗服务商业化环境下,医生充当了“养医”的主力军角色,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其次,看病贵、医患关系不理想、民众对医院望而生畏,使得人们都想尽可能快地看好病,选择最快捷的治疗方式。这也是不能忽视的原因之一。此外,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很多人有病不想请假休息,只想尽快将病症消除,这也是导致滥用输液的原因之一。
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仅仅靠一家医疗机构发出这种提醒还远远不够。更为关键的办法是,要将这种医疗原则落实到制度之中。
哪些常见疾病不需要,也没有必要使用输液这种方式治疗?这需要有一种强制性、鲜明、统一的医疗标准。在基层医疗机构,减少输液的比率,甚至不允许采取这种用药方式,都是可以考虑的管理办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为什么感冒的病人不输液,只是选择吃一些镇痛解热药和维生素C?因为他们的卫生部门出台了相关的医疗标准,医生必须严格执行统一的标准,否则就会被认定为工作不合格。在中国香港,感冒病人到公立医疗机构就诊,基本上是不允许进行输液治疗的。
如果没有这种关于输液的管理制度和统一标准,而任由输液乱象继续下去,将会埋下很多医疗风险与隐患,一些危机有可能在未来爆发,“超级细菌”的出现其实已经发出了某种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