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2004年上半年,中国最著名的某IT公司一夜之间裁掉了近千名员工,他们中的很多人忠诚、热情、努力工作、勤勤恳恳,他们是一群正在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但是,他们的命运在20分钟内就被改变了!他们迷惑、他们彷徨、他们震惊,甚至是怒不可遏!
于是互联网上有了那一篇流传甚广亦引起一时热议的文章《公司不是我的家》。作者在文章中悲愤的指出:“我在公司的这三年,亲眼见到公司从全面扩张,到全面收缩的全过程。当年提出的口号是:高科技的公司,服务的公司,国际化的公司。现在,高科技仅剩下关联应用,而且还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代表服务的 IT服务群组被划归为C类业务,自身难保了。软件设计中心也即将和公司没有任何关系了。公司四面出击,却伤痕累累。是谁的错?是领导的错!包括FM365 在内,这些方向都是看好的,都是挣大钱的,但为什么公司会失败?我不想在这里深究,但只是觉得,领导犯下的错,只有我们普通员工来承担。”笔者认为,被辞退的时候并非是抱怨的时候,作为员工应该反思自己的职场世界观是否正确,更应该反思您自己的出路在哪里?毕竟,“您可能委屈,也可能不服,但您被淘汰了!”笔者想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事件做一下剖析。
1.公司的确不是我的家
《公司不是我的家》那篇文章的作者最后在文章中总结说:“公司不是我的家,这是我亲历这两次重大战略调整,所得出的结论。我想,我比许多人都体会深刻。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千万不要把公司当作家。当然,这不是说我工作会偷懒。我仍然会好好工作,我要对得起公司。同时,我也觉得公司没有欠我的。公司给了我这么好的工作环境,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还有不错的待遇。但,公司就是公司,公司为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能为公司做贡献,绝对不是像爸爸妈妈的那种无私奉献的感情。认识到这一点,当我将来离开时,领导会肯定我的业绩,我也会对领导说谢谢,不再会感伤。”
笔者不得不感慨,大公司的员工的确不一般,他经历了职业生涯的一次挫折,但他却对职场关系有了很深刻的认识。通过心态的调整和自己继续的努力,我想他会在新的工作中收获更多。
其实公司的确不是员工的家,当你的索取与对公司的价值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时候,我们亦可称之为达到“和谐共赢”状态的时候,你理所当然地受到公司的重用与高的回报。当这种“和谐共赢”的状态一旦因为某种原因被打破的时候,你尽可以潇洒的挥手,和公司说拜拜。公司永远不是你的家。
2.员工需要敬业吗?
既然老板与员工的关系是生意伙伴关系,我们还需要敬业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笔者认为,老板与员工的生意伙伴关系,不是短期的“一锤子买卖”式的关系,更接近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应该把员工作为一种长线的资源,而这种资源是从根本上区别于普通的生产资料的稀缺资源;而员工亦应把公司看做您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要获得其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必须为其创造持续的价值。
您以何保证为您的合作伙伴创造持续的价值?您的敬业精神当然是十分必要的。您只有充分发挥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体现您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才能树立起您职场上的个人品牌。即使与一个合作伙伴分手,可能会很快得到更多合作伙伴的青睐。
3.职场上,需要忠诚吗?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分清所谓忠诚的概念。如果把遵守基本的职业操守作为忠诚的标准,我们当然要忠诚。为一方服务,就要维护一方的利益。如果您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干着“吃里爬外”的勾当,您指定不是合格的职场人。对合作伙伴的背叛,是生意场的大忌。从这个意义上讲,忠诚体现了您的职业素养,是必须的。如果把从一而终地效忠于某个老板或者企业作为忠诚的标准,我想大可不必。即使您一直奉行这样的准则,但不保证公司会一直把您当宝贝,就像那位《公司不是我的家》的作者,被公司无情淘汰的那一天才明白,这里不是家。从另一个角度讲,寿命超过10年的创业企业,比例不超过30%,而您的个人职业生涯要40年左右。
诚如孙虹钢先生在《工作就是生意》一书中说的那样:“职场人际关系,也是按照价值链的方式串连起来的,包括供应商、客户、合作者、竞争者、可能的替代者、潜在的对手和同盟者,等等,这些人都是你的职场生意伙伴。因为期望和人际关系会发生变化,今天你的平级同事明天可能是你的上司,今天的竞争对手可能是明天的客户,所以,在职场人际经营中,对各种人,都要保持平和、理性、长线的心态。”
那个关于公司是不是我的家的故事的合理版本应该是这样的:公司不是我的家,只是我某个阶段的生意伙伴,通过一个时段的合作,我收获了福利、工资、经验、技能,树立了职场上良好的个人口碑。当我挥手向公司道别的时候,下一个合作伙伴在期待我们之间新的合作的开始,新的合作一定会使我收获更多。
“工作就是生意,职场就是生意场”,在这里祝愿每一位职场人在这个“生意场”上顺水顺风,收获的盘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