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中医训诂大家李今庸:古医书守望者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6年02月18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与李培生一样,湖北中医学院另一位教授,今年81岁高龄的李今庸也是一位悬壶济世、救人无数的中医大家,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有关中医学文字研究考证的著作《古医书研究》,这是他几十年从事中医训诂研究成果的结晶。不久前,这部《古医书研究》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著作)奖二等奖。   与耀眼的名老中医头衔相比,李今庸从事的工作,更需要一份淡薄名利的超然和执着。这项工作,他做了半个世纪,而且,还要继续做下去——   【人物名片】    李今庸: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名老中医,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湖北中医学院教授。 父亲教我学医,蒋先生教我训诂   1925年9月,李今庸出生在湖北枣阳,父亲是一名中医,家境还算富足。1938年,日本人在枣阳大扫荡,13岁的他无法继续自己的学业,于是跟随父亲学医,同时也学习药材鉴定和炮制。父亲很严格,他担心年少的李今庸学习不精,误人性命,一直过了11年,才允许他出诊。   1954年,李今庸到湖北中医进修学校(湖北中医学院前身)进修,半年后,他留校任教,主讲《金匮要略》,后来又讲授《黄帝内经》,同时也在学院附属门诊部行医。他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善于治疗内科和妇科疾患,“方不在大,中病即效;药不在贵,对症则灵”,这是李老的选方原则,他强调因病用药,多以小方收效,从而为患者津津乐道。   读书是李老的最大乐趣,“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书”,李老最爱读的是地方志以及名人史册中医林人物的传记。也许是他爱读书的特点吸引了当时湖北中医学院的副院长蒋树人,这位被李老称赞为“不好为人师”的“道德之人”原本学文,后来转为研究中医。李老回忆道:“蒋先生的书很多,把他的屋子都堆满了。有一天,蒋先生给了我一本《江汉学报》,上面有一篇关于训诂的文章,我就明白了他的苦心。我当时讲授的《黄帝内经》中有很多疑难字词不能用其现在的意思来解释,而作为老师,必须能给学生讲出个所以然,我就决心对文字进行考证,开始了训诂学的研究工作。”   受蒋树人先生的指引,李老把清朝乾嘉学派的考据学方法用到中医学上,用校勘学、训诂学、古文字学、方言学、历史学以及避讳知识,甚至是甲骨文的知识,来研究古医书中的字词。他的研究范围也很广,包括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金匮要略》等,还包括一些在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 对“古书堆”的执着   半个世纪以来,李老一直执着地投入到“古书堆”中。他认为,即使是对古医书上一个字的意思理解不同,都有可能引起对“证”的理解以及用药的很大差别,这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因此,李老在阅读中医古籍时,每次遇到疑难的地方,他都会记录下来,然后借助古辞书及各家注释去深入研究。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有一句“去宛陈”,历代很多医家都把它作祛除积留的水湿浊物来注释,但是都没有明确的解释。李老经过校考之后认为,“”可能是另外一句话的字,只是中间的语句可能因为疏漏不通,最后只留下了“”字,使得“去宛陈”不能成为一句话。而《灵柩•小针解》中有“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素问•针解篇》中也有“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的语句,李老据此认为“去宛陈”三字本为一句话,是一种针对脉络的放血疗法。   这样的一个解释,只是李今庸几十年来从事中医训诂研究成果的结晶——《古医书研究》中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这本我国首部有关中医学文字研究考证的著作,对24种古医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研究解释,既有对成书的年代和地点的考证,又有义考、句考、字考,还有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对一些悬而未决、众说纷纭的问题,李老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少观点使人发聋振聩,大有让千年疑窦涣然冰释的感觉。   由于古医书年代久远、理论深邃、文义古奥,想要弄懂其涵义,没有深厚的古文字底蕴是极难做到的,而要对古籍中的词句信手拈来,更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如果没有一份淡薄名利的超然和对中医训诂学的执着,没有对古籍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这本承载了李老几十年心血的《古医书研究》,恐怕也难以呈现于世。 中医“守望者”   今年年初,《中医药通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认为“”实为“”的俗体字,一直从事古文字考证的李老把这篇文章复印后交给了几位博士,要求他们在两周后交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然而他等了一个月,也还没有人交,更没有人来问。   李老知道这些学生正忙于动物实验,忙于自己的毕业论文,“自古只有来学之,没有往教之”。他于是不再追究,“中医的古文字考证,很多人并不热衷,教都不愿意学”。   虽然不去追究,但李老感到痛心,不仅是对中医发展的现状,更是对中医后继乏人的现状痛心。爱之深,责之切,李老写下一首“顺口溜”《愧》:“吾人生性太鲁钝,发展中医愧无能,四十年教学工作苦,培养自己掘墓人!”   “有很多人不认同中医,原因很多。现在培养的学生开不出处方,只知道用现代的检查手段和仪器设备,却不会总结,不能把它纳入中医理论中。有的研究生只知道做动物实验,用西医的理论解释中医的东西,这是在埋葬中医啊!”李老对此痛心疾首,“丢掉中医的精髓,只剩皮毛,从而导致中医疗效不高,当然不能使其获得认同,这一点,中医界本身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自然医学已经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是机会。发展中医,只能靠我们自己,千万不能等到外国人把中医学好了,将来‘出口转内销’,那将是中医的耻辱。”目前,已经81岁高龄的李老正在撰写《中医药发展思考》,他说:“我要尽快完成这部10万字的书,好给后人留下点参考!”   【记者手记】   这篇文章从采访到完稿,记者用了2个月的时间,可还是有匆匆落笔的感觉。记者试图用白描的方式,展现最原始和真实的中医训诂大家李今庸,因为对于这样一位把一生用于中医古籍文字研究的老人,记者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描述方式可把他的中医人生记录下来……   记者采访李老是在去年的国庆黄金周,当时整个武汉都沉浸在秋雨霏霏中。节日中冷清的办公楼里,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用只有0.3的视力,静静地翻阅文献、整理资料,陪伴他的,只有初秋的风声和雨声……   采访之前,只知道李老是一位中医大家,但是后来,他的这个角色在记者脑海里越来越淡化,反而是另外一种感觉强烈地冲击着记者——“名老中医”的头衔虽然可以给他带来足够的安逸,但他仍然执着地坚守着训诂学,尽管少有人来继承。   在坚守训诂学的同时,李老也执着地坚守着中医学。他在不同地点、不同场合,多次表达着同一个思想:中医不能西化,中医的发展必须靠自己。他也曾和全国多位名老中医一起签名,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中医药事业的现状。目前他正在撰写的《中医药发展思考》,也是这种思想的表达。   在这个许多人不得不屈于现实,放弃中医理想的时代,李老显得尤其孤独,也让我们无法想象,他写下《愧》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在记者眼里,李老渐变为一个守望者。我们相信,他是在期待,期待早日出现中医学和训诂学真正的继承者……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