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21日,由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
医药局主办的“中国卫生论坛”在北京举办,该论坛以深化医改为主题,围绕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经验介绍和互动交流。以下为演讲嘉宾精彩发言摘要。
演讲嘉宾:刘俊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中国医改已经到了一个紧要的历史关头,从一方面看,医改方案出台一年多,开局顺利,进展显著。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目前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严峻挑战。
我说三件事,第一件事,深刻领会公立
医院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从整个医改本质出发,才能想明白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和举措,这是科学性。第三,公立医院改革已经不再是单项改革,是整个系统的改革。
公立医院是一定要改的,它在中国医改的风口浪尖,一方面我们看到公立医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另一方面,卫生服务体系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人不满意,病人不满意,医师不满意,院长不满意,社会也不满意,政府也不满意,一个行业做到一内一外,大家都满意,很难。但是一个系统、一个行业要做到一内一外大家都不满意,也很难。我们大概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卫生系统把这个不满意的担子都挑起来了,我们就应该想一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问题原因在哪?主要矛盾方面在哪?而我们怎么样才是明智的战略选择?政府部门应该寻找原因。
我们的效率、公平性和我们的经营目标,在不知不觉之间慢慢的在发生着改变。资源配置在向市场倾斜的时候,我们的规模,我们的积极性,我们的活力,也确实发挥出来了,但是,我们的活力向哪里倾向了呢?倾向扩大规模,收更多的病人,收更多的钱,而把这个钱再投更加赚钱的项目,这就是在市场的支配下的资源配置的失衡,有一句很形象的话,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在经营方面的失衡,资源投入不足,价格扭曲所以就拉动了消费,把检查和大处方作为医院经营管理主要目标,出现投入不足和资源浪费并存的尴尬局面,当然还有社会方面的种种原因。因此公立医院改革是中国医改的一个难点,它由来已久,但是这次改革也是一道必须迈过的槛,是中国医改的临门一脚,中国医改的成与败,这个球门能进不能进?公立医院改革负有艰巨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系统的设计一个公立医院改革文件,首先做好筹资工程,解决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第二,做好保障工程,让老百姓病有所医;第三,做好基本的工程,把基本两个字研究透了;第四,公立医院改革在前三个工程的基础上,它就能够深化了,所以前三个工程是一个基础,筹资工程要解决供需双方的平衡,理想的模式,有人说我们搞美国模式的市场机制,也有人主张我们要学英国的国民卫生体制,我以为中国理想的筹资模式应该分层次的,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决定的,我以为有三个层次,公共卫生服务应该由税收筹资解决,个人免费。第二,基本医疗服务应该由保险筹资个人负担,第三,多层次的需求应该由商业保险筹资个人支付。
三个不同的层面,从宏观到微观,我先说宏观的,第一,在整个社会层面上,卫生总费用要调控,一个国家有多少卫生费用是要调控的,不是越大越好,投入不足是个问题,但是不是永远的无休止增加,我以为我们的卫生费用要增加,但是要控制它增长的速度。如果不调控也是有危险的,但是要调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比例。
第二,卫生资源要调控,公立医院还要适度增长,但是要把增长的结构放在基层和农村。
第三,医院费用要调控,要控制医院费用的适度增长,同时要调整大医院对小医院的费用比例。中国卫生总费用快速增长的空间是不会很大了,现在有的公立医院三年医院总费用翻一番,五年再翻一番,这样的增长的空间,我以为也不大了。
我们现在占GDP的比例,在今后的三五年内将会快速增加,而能够增加的GDP的比例大概不会很宽裕,所以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空间就宏观控制来说,我们要看到空间不会变大。但是还要不断的增加政府的投入,是为了调整它的结构,要减少个人卫生支出在总费用中间的比例,减轻社会个人支付的负担,这是体现公平和效率。
卫生资源的调控,我这里看了农村和城市的比例,从88年代到90年代,农村没有增加,只有减少,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样一个倾向改变过来。
第三,医院的费用不断向城市、向三级医院流入的倾向要改革,要控制城市大医院的无休止的增长,二要增加农村和基层的医疗能力和增长能力,所以从费用调控、卫生资源调控、医院费用调控这在社会层面上。
在系统层面上公立医院改革有三大机遇,第一投资保障改革,能够对公立医院改革带来一大机遇。第二是
药品购销体系建立与完善,第三是全行业管理。公立医院改革和筹资保障改革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的改革还研究得不够,我以为我们医疗行业到了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时候了。我们不能用低水平重复,变成多吃药来拉动GDP,不能用浪费药品的方法,为了15%去浪费100%。我们再这样用药,是自己人找自己人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