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9年上半年开始的国内中药材市场价格指数连续攀升之后,从2010年7月开始,市场再次进入新一轮的快速上行。反映在行业大盘指数上,则是药市大盘连续五周强力反弹。特别是8月的第二周,大盘指数暴升159.71点,平均升幅高达5.61%,单品种周升幅超过100%的有佛手、虻虫、紫菀;升幅超过30%的9个,而升幅超过10%则多达20几个,创造近十年历史升幅第二个高点(上次出现在2003年非典暴发期间)。
8月18日,星期三,农历立秋过后的第11天。每年的这个时候,炎热的暑气开始渐渐退去。可在磐安的“浙八味”市场,中药材的热度却没有随着暑气的退去而下降,反而一天比一天高。
一大早,老陈就坐在电脑前,查看起贵州、福建和安徽的天气。做了20多年中药材
生意的老陈,在自己的花甲之年,开始借助电脑这一高科技玩意儿来做生意。“这些地方都是太子参的主要产区,他们的天气状况跟太子参的价格走势紧密相连。”
价格烫似火
“同样的药方,半个月前抓一包是36.6元,现在就要49.8元,这中药涨得也忒快了点吧。”在对比了两张收费单据后,林玉洁无奈地摇了摇头。她的收费单据显示,一味叫白术的中药,70克的药材,7月30日只需要3.36元,8月15日则要3.78元,15天的时间里上涨了12.5%。
林玉洁感受到的涨价,其实只是眼下中药材涨价的缩影。在去年年底三七等领涨中药材后,又一轮中药材涨价潮来袭。
8月18日,在磐安“浙八味”市场,磐安本地产的太子参的价格已经飙升到188元/公斤,超过历史最高价。而一个月前,这个价格还仅为80元/公斤,一个月上涨了2.35倍。如果从今年年初20元/公斤的价格开始算,太子参的涨幅已经超过900%。
老陈告诉导报记者,太子参的价格在20元/公斤的低位已经徘徊了3年之久,从年初开始缓慢上涨,进入5、6月份突然开始发飙,最疯狂的是7月19日,一天里面就上涨了20元/公斤。
“涨价见多了,没见过这样涨价的。”如此疯狂的涨价让做了20多年中药材生意的老陈也惊叹不已。一些经销商反映,往年太子参减产时,价格至多每公斤涨十几块钱,从没有像今年这样一下子每公斤涨一百多块的。
疯涨的不仅仅是太子参,贝母、元胡、白术、白芍等中药材的价格都在涨。磐安“浙八味”市场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据监测,贝母的价格由7月16日的40元—44元/公斤,涨到52元—54元/公斤,元胡的价格也由36元—36.5元/公斤涨到39.6元—40元/公斤。此外,此前猛涨后回归平稳的金银花,最近价格也有所上涨,涨幅在25%左右。
和“疯狂”的中药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市场上中药材的交投显得相对清淡,中药材市场并没有呈现出一般商品行情向好时常有的量价齐升现象。
很多中药材经销商畏于高价不敢进货。在“浙八味”市场内中药材的交易情况显得异常平静。“最近市场就没见到多少需求客商来,价格太高了,没人敢进货。”“浙八味”市场里一位蔡姓经营户告诉导报记者。
天气异常惹祸
在磐安浙八味市场的经营户看来,这一轮中药材上涨和天气密切相关。
据了解,太子参为常用中药材,福建柘荣和安徽宣州为种植最为集中的地区,产量最大,占有着全国大多数的市场供应量。但福建柘荣今年开春遭寒流袭击,夏季又遇连续降雨浸渍,预计减产40%-50%;贵州施秉县春季遭连续干旱,后期又是连续阴雨,使得太子参虽看着苗子旺盛,但根部瘦小甚至腐烂,产量大减。眼下的产新情况粗略统计,今年全国太子参只有3000-3500吨,总计减产约30%。
不仅如此,全国各产地加各市场总计,太子参的库存今年仅剩下60-100吨,而太子参目前仅用于药厂投料的数量便已超过900吨。
同样因预期减产导致价格“疯涨”的还有元胡、贝母等。中药材网站分析员傅先生告诉记者,中药材价格上涨主要还是由供求矛盾造成的,因供不应求,部分中药材价格上涨趋势明显。据他介绍,像白芷、贝母等中药材由于价格多年低迷,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今年受低温天气影响,产量减少,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导致价格上涨。
针对此轮涨价,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业委员会相关专家分析,常用中药材的涨价的主要原因是倒春寒、干旱、洪水等恶劣天气,导致南北方的云南、甘肃等药材产区减产所致。“中药材虽然作为一种农产品,但是并不像粮食那样有国家调控和战略储备,遇到产量不足的情况,自然要随行就市。”“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这些年来的需求太旺盛了。”老陈口中的旺盛需求,被业内人士归纳为治病和保健的需求,比如保健,白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产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药疗效可靠、副作用小以及对身体的益补作用,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中草药需求量增多。以白芍为例,随着白芍“养生说”逐渐深入民心,特别是不少女性朋友,将白芍奉为“万能”养生品。
游资推着走
天灾只是借口,人祸才是主因。在不少人看来,游资炒作才是此轮中药材涨价的幕后推手。
老陈在“浙八味”市场算是“大户”。最近,他的主业却变成了上网,查看各个中药材产区的天气。“要货的人还是很多,但现在中药材都在涨价,”对于囤货,老陈并不忌讳,凭借着多年的经验,老陈自今年上半年以来一直在增加进货、提升太子参库存。
和他持有同样看法的人并不在少数。在“浙八味”市场,不少经营户虽然在正常营业,但如果有人想一次性购进大量太子参,又不是现金付款,他们得到的答案可能只有“缺货”两个字。
事实上,中药材贸易商手中已经堆积了大量的中药材现货。
“的确有一些贸易商在封盘惜售。”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产量减少加上今年的天气,构成了直接的涨价因素,但是还不至于让价格涨得这么离谱。他表示看到出货量少,各个环节都争相控制一部分货源,这是导致流通链条价格不断趋高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此次太子参疯涨,也有各路资金产地抢货的因素。七八月份正是药材新品上市的时候,投机商会选择拿一批货放到市场上去,打压产品的价格,很多药商看到价格下降不敢进货,这时候投机商会大量进货,等大部分
药品都操控在他们手里后,价格也就涨上去了。
至于游资炒作,老陈直指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他以金银花为例,去年10月份收购价涨到了四五百元/公斤,这和一从事中药饮料的知名企业的囤积炒作行为有很大关系。
“因为金银花可以存放一年左右的时间,通过低价囤积,这家企业据说赚了20个亿。”老陈透露,好在当地政府介入干预,所以今年的金银花价格比去年高位时已经回落了。
中国中药协会的相关负责人称,炒作是肯定存在的。“中药材属于农副产品,价格早已放开,随行就市,投机商在新一轮的药材涨价中的炒作作用不可小觑。”
东吴证券
医药行业研究员徐青表示,最近80%的中药材价格都上涨了一倍甚至更多,不只是因为水灾、地震,同时还由于原本投资楼市的一些游资撤离,进入了中药材市场进行炒作,这对中药材市场影响很大。这些资金进来之后,足以垄断一些药材。对于炒客来说炒药材几乎没有什么风险,主要看囤积药材的成本高低。他同时表示,按照惯例来看,这些资金不会长期停留在这个市场,炒到一定高位,赚一倍或两倍的利润就会走。
谁是最后的埋单者
磐安药农对元胡情有独钟,即使在最低价每公斤9.5元时仍有不少药农坚守,现在遇到好行情,更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不过,“浙八味”药材中,市价大起大落并不鲜见,元胡就有这样的历史。
1997年,元胡收购价最高时每公斤达75元,高价导致农民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一些药农跑到江西、陕西、安徽等地租种,扩种到了数万亩,市场供大于求的供需格局出现后,天价泡沫很快被击碎,价格一路下挫,每公斤四五十元、三四十元,最后狂跌至6元,让药农很受伤。
这是前车之鉴。
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等机构调查,在中药材价格节节攀升之际,一些中成药生产
企业已深受原料成本快速增长之困,部分产品已开始实行限产甚至停产。
而同样据中药材天地网监测,今年上半年,伴随着价格提升,国内原料采购需求已开始呈逐步下滑之势,其中中成药、饮片、保健品等生产企业通过药材市场采购的数量萎缩幅度超过20%,2010年上半年特别是近阶段的交易量增长更多是在经营者、囤货者之间进行流通和倒手。部分热点品种如三七、太子参、佛手、连翘等甚至已经过几轮换手,真实需求启动并不明显。
一些人士认为,目前以药材集贸市场、千家万户经营中药材模式,早已无法支撑中药现代化产业流通体系,其中除了流通环节过多,质量失控之外;并已成为囤货、炒作的“温床”。
每一轮倒手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资源的短缺、资金量的充裕又使存货者可以待价而沽,从而造成药市行情节节攀高。这种“击鼓传花”最终只能有两个结果,一是最终高价接盘者成为拯救炒家的替死鬼,在高价陷阱中面对有价无市、高处不胜寒的局面充当仓库保管员;二是对资源短缺、而企业或社会需求又是刚性的原料品种,将由消费者承受层层加价的负担。
无论是哪种结果,都将危及中药材原料生产供应的稳定,都将危及中药产业链的正常运转,都将是对
中医药这个民族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戕害。(记者 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