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仍在深化蔓延,但日前参加在上海举办的2009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的不少参展商发现,今年采购的中外买家人数与去年差不多。在同期举办的CPhI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分析认为,金融危机对我国制药原料出口、内销影响有限。业内专家同时指出,随着中国医改政策出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实施,以及国外药企扩大研发外包,中国原料药内外销预期看好,企业应加快做好准备,共同推动中国原料药生产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出口走强趋势未变
多年来,我国原料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化学原料药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根据海关提供的数据,2008年中国化学原料药出口同比增长29.59%,总额达到176亿美元,出口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海正药业国际商务副总裁罗家立博士认为,化学原料药是出口的绝对支柱,如果不是去年因发生金融危机而使11月、12月出口出现负增长,那么全年出口额会超过200亿美元。
今年一季度,国内化学原料药生产在逆境中上扬,主营收入243.2亿元,同比增长7.2%。前4月,我国原料药出口出现数量逐渐回升态势,1~4月出口量环比增幅分别为-4.79%、6.63%、39.4%和3.05%,出口额达到50.94亿美元,出口价格也稳中有升。罗家立分析说,今年出口总体趋势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抗生素类、解痛病类、维生素类和心血管病类原料药出口表现突出,成为“四大花旦”,同时化学药制剂、生物及生物技术药原料的出口有新突破。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什么原料药会有如此良好表现?多位专家表示,主要是全球医疗事业在发展,人们仍保持在健康方面的投资,国际医药市场虽有波动但没有大的衰退;今年发生甲型H1N1流感,国外制剂公司坚持在调整中发展,同时这些公司为降成本减员较多,以及环保压力的加大,更希望从中国和印度等国家进口原料药。
行业尚需提升实力
中国尽管号称制药生产大国、出口大国,但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目前小型企业占63%,大型企业占15%,而且处于“各自为战”状态。从企业产权结构看,国资占14%,股份制资本44%,民营资本31%,外资及港澳台为10%。国字号大型企业改制滞后,与国外大公司相比,技术、规模上都有差距。虽然从2002年开始,国内制药业出现了几波并购重组潮,一些企业有了融资渠道,但从实际效果看,还局限于量的叠加,并不是资本和资源的增值利用。
目前,印度原料药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国际原料药市场的竞争对手。而欧盟和美国对制药原料越来越严的监管,提高了对原料药的标准和安全性保障,此举将明显增加原料药成本。专家提出,中国原料药行业必须通过改革和调整,攻克“瓶颈”,从整体上提高市场竞争力。
抓住研发外包机遇
2009年我国化学原料行业会有哪些挑战和机遇?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俞雄提出,金融危机导致外汇贬值,中国制药原料在价格上的优势受到影响,成本升高、利润下降将对竞争不利;同时出口国货币贬值,导致客户购买力降低,部分产品出口受阻。尽管如此,中国的发展机遇仍会多于挑战。医药是特殊行业,从往年的数字看,全球医药生产总值增长都是GDP的3到4倍。罗家立则认为,国际市场对中国制药原料的生产需求不会改变,份额无法被取代,出口产品下半年会有新的增长,保守预计,其增速可望达到15%。
金融危机下全球医药企业又在想什么呢?最近,安永全球医药行业中心对拜耳、诺和诺德、先灵葆雅、哈药等全球15家主要药企高官调研,被访者一致认为,推动新产品创新是第一要务,同时40%的企业将“开拓市场、降低成本、重组发展”作为公司第二大要事。俞雄分析道,这表示全球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朝阳产业”,全球制药外包市场将扩大,预计2010年亚洲增速将高达23%。
研发外包将继续走红,许多国际原研药厂正着眼于中国仿制药市场的战略机会,加快与中国企业合作。同时研发外包是医药发展的新趋势,目前全球研发外包市场20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300亿美元。据悉,全球前20名的制药公司,将一半的药物发现和研发外包,主要放在中国和印度。
世易科技首席执行官吕明华表示,研发外包是中国医药改变长期以来的低端复制状况、尽快融入世界创新体系、由制药大国走向强国的重要历史机遇。俞雄提出,经济全球化催生了研发外包,此次金融危机加速了研发外包。随着中国医改政策出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实施,同时由于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部分国家已加大对我国防治药品采购力度,国内原料药企业要抓紧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加快自身转型,利用人才优势,加强科技开发,在研发上取得新突破。俞雄还建议,发展生物制药目前没有仿制概念,欧盟美国都在大力开发,比重越来越高,国内企业要积极跟上,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更多安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