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渊,男,(1917年—),汉族,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金明渊幼承家学,侍诊祖父金百川,父亲金养田。1935年卒业,并领到中医证书和开业执照,悬壶沪上。1951年在华东卫生部中医处任职,1954年后先后在华东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曾任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医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教授(兼),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会顾问,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食疗研究会理事,《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会编委。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帖,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金明渊历来注重基础医学的研究,认为这是提高和发展中医学之前提。他治学严谨,凡专著、专论,剖析经义,贯彻古今,以求中西合辄。他善用经方治疗今病,并创制调肝脾方,及五果为助方治疗慢性肝病及虚劳之症。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多册。所著《论伤寒卫气营血与三焦》、《血气刺痛(血紫质病)治验》、《论揆度奇恒》等分别为全国中医学术会议大会交流论文。他主编《上海地区名老中医临床特色经验集》第1集、第2集,先后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勤求古训 师法前人悟发新解
金师常云:习一艺欲其工,当先穷其源,顺流而下,初似难而后则易,反之,初似易而后则难矣。中医之源,《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本草经》是也,犹儒家之四书五经,必须熟读背诵,而胸中方能自有定见,其后再汲诸家之说,是非之处,可不为其惑。
二、博采众长 融合新知贯通中西
金师甚赞梅文鼎《中西经星同异考》之说:“中与西异,中与中亦自有异;西与中异,西与西亦自有异……。天度既有岁差,步算且多新智。执古以疑今,已为胶柱;尊西而废今,亦昧源流。以两说并存,标其同异,庶令仰视者有所依据,则专家之业,以参互而益明”。
三、彰古参今 推崇辨病辨症并举
金师认为辨证施治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之精华,从古至今,倍受医家推崇,其优越性自不可没。然作为中医,特别作为现代之中医,决不能侧重辨证施治而忽略、轻视了辨病论治之重要性,亦不能认为唯西医方言辨病治疗,长于专病专方专药。
四、治病求本 重视后天脾胃调治
金师治病重视脾胃的观点,源于《内经》,并深受许叔微、李东垣、薛己等医家的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五脏六腑非脾胃之气不能滋养;气血津液非脾胃之气不能化生。故东垣奉“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立斋尊“胃为五脏之本源,人身之根蒂”,而金师尤重脾胃对元气的滋生作用。认为元气虽然禀受于先天,由先天之肾精所化生,且遣藏于肾,但必须依赖后天脾胃精气的不断滋养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而二者之间,脾胃的功能是至关重要的,起着决定作用。
五、谨守病机 治学崇尚醇正和缓
金师治学崇尚醇正和缓之法。醇正者,即精一不杂也。宗旨在于“义理之的当,而不在药物之新奇”,即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庸之举,亦非泥于古方而治今病者
六、通常达变 临床善用巧用古方
金师曰:自晋王叔和撰次《伤寒卒病论》,遂为医家方书之宗。晋唐之际,方书渐为蕃衍。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均为官书,方剂规范,乃得定法。
七、合理用药 处方主张简轻廉验
金师素来注重合理使用药物。认为病有轻重,治有缓急,盈缩之道,本可通权达变。但方剂规矩绳墨属于公许者,则不可率意标新。
八、医为仁术 务当精诚谦和求实
金师彬彬,虚怀若谷,有儒医风范。一生尘视名利,疏于家业,唯孜孜不倦,以毕生精力献身中医事业。金师曰: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故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为医者,必须以“精”、“诚”二字为宗旨。精者, 即用心专一,精勤不倦,博极医源,使之医技精湛。诚者,即对医业忠诚,对病人真诚,对同道坦诚。医为仁术,真正的医生必具仁慈之心,立志“普救含灵之苦”,将自己的得失荣辱置于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