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到2001年,职业测评专家白玲一共做了200个面询。关于老板的话题,印象深刻的一共有两类现象:
一是有那么多抱怨。“他们一开始会用审视的目光,小心翼翼地看着你。但是咨询到
中间时他们就开始爆发了,很多人开始激动地痛斥老板。”
二是有那么多人想当老板。找她咨询的35岁左右的男士一大部分人会问这个问题:我能不能当老板?
白玲认为这二者之间有内在联系,中国那么多人想当老板,很大一部分是被不健康情绪推动着:老板坏,不能受老板欺负,我得自己当老板。
在白玲看来,现在中国的老板和员工都不够成熟,不成熟的老板遇到不成熟的员工,矛盾冲突自然难免。
●老板的不足
当了老板并不等于能当好老板,因为很多人在胸襟、技巧上都欠缺准备。
首先很多老板在做人上就准备不足,这一课本该在做老板之前完成的,但实际上很多人缺乏训练,也没有有意识地去准备、学习。于是我们就看见了很多让员工痛苦不堪的老板:怀疑型老板、优柔寡断型老板、暴躁型老板、偏执型老板、伪君子型老板等等;这些老板缺乏承担事情的胸怀和对人的基本信任和尊重。
很多企业选人标准很高,但是很少有人重视怎么用人。实际上,重要人才的流动率是衡量公司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公司中层的选拔和任用都直接和老板的胸襟有关。销售工作尤其明显,一个优秀营销人员离去,必然带走大量客户关系。
今天能做老板未必表示以后也能做,一个人的潜力和他的整体素质有关。今天的成功可能是因为一个商机,明天的失败可能就因为你的为人。
案例:一家销售仪器的私营公司,一个优秀的销售员接来了全公司业务量的2/3。他很能干,也很辛苦。新老板上任之后,不信任他也不搭理他。他离开后,没去竞争对手那里,但是客户自动转了过去。老板后悔了。销售员也很难受,他本来看着公司辛辛苦苦做起来,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现在看着竞争对手一天天做大,难过得半年缓不过劲来。
管理技巧上的通病也容易导致员工与老板关系紧张。
第一,老板做事缺乏计划。没有明晰的战略目标,老板个人的随意性很大,“一拍脑袋一个主意”,落实到计划上就总是变变变。员工疲于应付,被动适应,没有成就感。
案例:某老板认为员工工作不称职、心态有问题,要求咨询公司调查。员工们反映,一开办公会老板就提出新思路,开展新业务,要求:你们都来参与。所有人的工作计划都被打乱了,员工做事消极抵抗。老板抱怨:你们缺乏开拓精神。员工抱怨:老板就是这么个人,他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说多了也没用。咨询公司调查结论:这实际是老板的问题。
第二,监控虎头蛇尾。很多事情开始时还立项、开会,推进之中却不理不睬,不能监督或者帮助员工完成,事情不了了之,对员工情绪打击很大。
很多老板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先把事情都做起来,我挑一个能挣钱的。他们更关注一个事情的起头,而不是监控。但可能正是因为每个事情都没有好好做,才每个都没做好。号称“多元”,其实是坚持力不够或者老板的投机心理。但是对员工这就是一次次的折磨。事情失败会带给员工很大的挫败感,尤其是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优秀员工,他们不愿为了你的那点薪水浪费生命———只有几年的黄金时间,老让我去尝试失败,哪行啊!
案例:某企业推进一个大项目,之前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广而告之,但是全部工作只派一名员工承担。进行之中,员工要求帮助,得到的回答,不是没有人,就是没有钱。这位员工最终离开了这家公司。
第三,老板不善于沟通。
员工的不愉快多数和沟通有关,比如他做了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但是得不到老板的任何反馈,有强烈的被忽视的感觉。一些老板的沟通意识很弱或者不善于沟通。有些老板还奇怪,有事你说呀。他不明白,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机制,关键在老板。
老板怎样表现、怎样倡导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沟通不畅很可能因为老板传递了一种不利于拒绝沟通的信号。比如下属试图和老板沟通,赶上了一个不合适的时间,老板心不在焉不停地看表、打电话,员工会感到:沟通是错的,他不受欢迎。还有的老板,心血来潮了就把员工抓过来聊聊,自觉平易近人,实际上员工会感到紧张、摸不着头脑。
比较好的做法是建立有序的沟通机制:比如设立老板接待日、EMAIL信箱、内部论坛、内部刊物。
案例:某著名医药公司女职员,感到新任上司老板不“搭理”她,她认为她们如此辛苦工作如果老板还是不满意,说明新老板不想再用她们了。她联合了几个职员想“炒掉”上司,后来大家决定集体辞职。辞职报告递交以后,人力资源部门告诉她:上司本来正准备提拔她。
●三个危险时刻
危险一:老板不能兑现对员工的承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老板都缺乏经验,当事情无法按照想象进行时,他们没有成熟的应对手段,第一反应往往是:逃避。而在对员工承诺的问题上,“鸵鸟政策”往往招致员工极大的愤怒。通常老板会得到这样的评价:骗子,你耍我呢!
我认为,说话不算数不完全是品质问题,这类事情往往是因为老板既没有市场经验,又缺乏管理经验。刚开始老板们总是过于乐观,对“兄弟们”许下承诺。当遇到的麻烦超乎预料,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承认自己的问题,反而遮遮掩掩,以至于让大家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案例:某管理顾问公司刚成立时只有5个人,老板给每一个人许诺了高的待遇和职位,当然需要大家像对待自己的事业一样拼命地工作。第一年大家加班加点,公司发展很快,没想到市场不景气,盈利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到年底时,老板做了明年的业务安排,但只字不提曾经的承诺。而且,老板引进了几位新的员工,竟然比他们还受重用。于是这些大将有的离开了,留下的也不再卖命了。
危险二:遇到困难时从员工利益下刀
当企业遭遇困难时立刻减薪或者裁员,这是很多老板的做法。这种做法简单而危险。很多老板缺乏市场经验,遭遇挫折的可能性很大。而遭遇挫折时,越没市场经验的老板越容易选择这种大刀阔斧的做法。很多老板并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他们急于见到结果。
裁员减薪最大的后果是摧毁信任,打破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责任的工作状态。当大家彼此信任、死心塌地时工作效率最高。而当信任匮乏时,员工的投入、责任感和效率都会下降,而且关键时刻,他们会抛弃老板,很简单的逻辑:没有信任和忠诚,不值得为你牺牲。 这种方式,也会对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产生不良影响。对企业不冷不热,这可能是曾经受伤的员工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案例:某外资企业前两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选择一个没有国内市场运作经验的高学历人才做CEO,两年以来,收购和兼并了十几家企业,结果亏得很厉害。在这种情况下,老板首先是把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降低30%,随后开始大规模地裁员。而尽管他告诉留下的精兵强将,自己是如何重视他们,但是他们已经开始“骑驴找马”了。
危险三:企业重组、上台阶时人员不适应新的游戏规则
企业发展的不同过程,会有不同的人才需求,原有的员工的知识、经验、技能和发展潜力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了,就会主动补充新的人员,替换旧的员工;当企业面临重组的时候,这种交替就更加明显和紧迫了。
对于老板来讲,可能需要痛下决心牺牲一些元老,同时又需要讲究策略,做好安抚工作;对于员工来讲,最好的做法是及时跟上企业的要求,同时又要承受这种变革带来的风险。
案例:某技术型企业发展了5年之后,业务做得很红火,但是越来越发现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于是引进了两位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但是没有多久就遭到了老员工的坚决抵抗。他们认为所谓规范的管理复杂了工作的程序,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工作的效率。老板坚持采用新的管理方法,但无法说服老员工。结果老员工纷纷离去,而企业还在继续发展。
●员工的欠缺
中国员工的特点有很多优点,比如忠诚、忍耐、稳定、愿意做事。但是从老板的角度讲,也有很多欠缺。
首先:职业感不够。清楚所从事工作的游戏规则,知道事情在不同的环境下应该怎么做,遇到很多干扰比如领导不重视、团队不协调的时候也不放弃责任、尽力协调处理各种关系,以求把事情做好———这就是职业感。
中国员工对工作的期望有些片面:要求做事,仅限于事。不要有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办公室政治,你给我创造一个做事的环境我就能发挥很好,我凭良心干事。经常听到的说法就是:这不是我管的事。
我认为对工作的理解应该更丰富,应该预计到:应对干扰也是你分内之事。
案例:一位女职员在一家私营企业做了六年销售,做到副总的位置。企业发展很快,在同行中很有竞争地位。但是她发现老板过于重视人情,小富即安,在下一步奋斗上缺乏动力。她很伤心,觉得跟老板一起做已经“使不上劲了”,犹豫要不要离开。咨询结论:一个企业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势必要有一个磨合期,进行整体策略、人员结构的调整,这个过程很艰难,老板也需要调整的时间。作为公司高层,应该承担责任,帮助老板跨过这一步,而不是抱怨、放弃。
其次,员工对老板的重视期望过高。
大部分中国员工非常重视“领导的重视”,有些人因为过于在意领导的表扬而影响正常工作。
中国的传统:士为知己者死。但这是一个悖论,实际上中国文化并不重视表达。我们都很重视别人的表扬,但是又都吝于给别人表扬,也没有被教会:什么时候应该表扬,怎样表扬。
长时间的期待得不到满足会导致失望,这是一个公司管理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员工也应该明白:过高的期望并不现实。
案例:一名女员工,咨询时不停抱怨工作时间长、薪水低。咨询结论:所有这些都只是托词。问题在于:期望老板的表扬而未得,她很难受。这种情况在在女性职员中尤其明显。
第三,员工做事不能精益求精。
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员工做事不是“精益求精”,而是“只做到一个大概的框架、轮廓”。任务仅止完成而已。
很多中国员工期望老板“用人不疑”,“不用管那么多,交给我好了。”但是很多时候,员工做事的细节是存在问题的。而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竞争力恰恰取决于每个环节上优化、控制。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都是关注结果,很少人教给我们做事的方法。比如在学校组织活动,成功了,所有人都说好。而没有人关心:具体怎么做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是否不必要地得罪了人?
这更多是员工自身的不成熟。当遭遇不成熟的老板的时候,就可能演变成双方的龃龉。
案例:一个小企业,老板告诉行政经理,晚上要留客人吃饭,要厨师多加点菜。客人来了,菜加了,但是不够。老板抱怨行政经理:你做事情太粗,让我很没面子。行政经理认为:该做的我都做了,是你下达指示不清楚。行政经理得到的咨询是:你是做了,但是做事方法应该再优化一点,至少应该事先询问客人的重要性、人数、对菜品的可能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