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问我跳槽的原因,吸引我的主要是一个人,有六七成的原因是如此,另外是看到这个行业(生物制药)很有前途。”蔡学钧开门见山,他在最近的北京之行中接受了记者专访,在记者提问之前,就把答案甩了出来。
蔡学钧跳槽是在今年一季度,放弃阿斯利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药物研发副总裁的职位,加盟一家未上市的生物制药公司主持临床工作,这件事让业内很多人感到好奇。
从小分子到大分子
“留学时拿到学位,然后工作,并不是一个复杂的经历。”蔡学钧笑道。过去十几年,蔡学钧从事研发的时间比较长,其中也做了一段时间的对外事务和医疗总监,工作轨迹一直是在默沙东、辉瑞、阿斯利康等跨国企业之间轮转。采访中,研究者的专业素养不经意间在其言谈中流露出来。
一般意义上,生物大分子药物包括多肽、蛋白质、抗体、核酸、多糖、多脂等,它们目前主要用于治疗
肿瘤、艾滋病、代谢及心脑血管病等重大
疾病。“aTyr Pharma和Pangu BioPharma拥有很好的研发平台,我们正在研究可以被开发成治疗各种疾病的生物新型天然蛋白片段,有的研究已进入临床阶段。”蔡学钧目前担任aTyr Pharma公司临床开发部门的高级副总裁,以及该企业位于香港的全资子公司Pangu BioPharma总裁。
做了十几年小分子,如今转到大分子,蔡学钧对于生物制药的前景信心十足。他观察到,小分子化合物的研发现在确实遇到了一些瓶颈,尤其是小分子发现新药越来越困难。对于企业来说,研发难以跟上的话,现有药物生命周期衰竭的现象将不断出现,进而导致整个公司遇到发展瓶颈。
“生物制药的未来是很光明的。”蔡学钧表示,“但还是有很多问题。一是
人才,毕竟是新兴行业,人才比较缺乏。至今为止,美国FDA批准的生物
药品也不是很多,因为生物大分子药物具有多晶型、多构象、多尺度和聚集态复杂性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活性改变等问题。目前在生物行业,无论企业方还是监管方,都缺乏有经验的人才和相应的经验累积;二是基础科学已有的一些认识还不完善,如何将这些认识产业化,是更大的挑战;三是资金,由于生物研发的投入都是比较早期的,所以资金也是个大问题。在对传统
医药和生物行业有着清醒地认识和比较后,才能华丽地转身进入生物领域。
推动联合申报
“如果今天银行的利息是负的,你是否还会储蓄?不会!对吧?”蔡学钧认为,投资必然期盼回报,没有回报,就不会有投资。众所周知,新药研发具有高风险性,在任何一步都可能失败,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模式促进研究结果的产业化?他一直在思索,直到他遇到Paul Schimmel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