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四川震灾,对国内医药企业的应急生产能力和应急调拨能力都是
一次极大的考验。”近日,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对记者表示。
“这次不仅数量更大,而且调拨的要求更急,品类更多。”23日,国药集团企划部主任朱京津对记者表示,由于灾情严重,短时间内大量调拨医药用品,远远超过非典期间调拨的地区跨度和总量。
但是,尽管国家大量的采购任务基本能顺利完成,但灾区急需的部分药物和器械不在国家药品储备目录,且大批量的急救药品生产、采购和运输带来的市场扩容,也让相当多的企业措手不及。
急需药品不在储备目录
截至23日中午,承担国家中央医药储备的大型央企———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已紧急完成了超过3亿元的药物和医疗器械调拨任务,有6架包机将药品运送灾区。上一次国家动用中央医药储备,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当时国药集团总共调拨了1.3亿元的药品储备。
朱京津告诉记者,此次药品调拨的特点,在于所需药品的种类很多,涉及面很广。不像非典期间,调拨药品的种类比较单一。而且,此次调拨,有大量的药物和器械都不在国家药品储备目录当中,比如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针、乙酰基淀粉、甘露醇注射液和病床等等,都是目前灾区急需但不在储备目录中的。
“大部分储备目录之外的药品,我们只能临时补货,向生产企业紧急采购,同时还要确保质量。”朱京津解释说。不过,由于国家给予的采购经费能够及时充实,大量的采购任务基本能顺利完成。
国家医药储备由中央与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医药储备组成。一般而言,发生一般性灾情、疫情,药品由地方储备负责供应。中央医药储备则主要负责重大及特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所需的医药用品储备,侧重于特种药品、专项药品及医疗器械。
此次药品调拨,发改委与总后卫生部一起参与了协调救灾药品的紧急调运,从地方药材代储企业调运救灾药品紧急运往灾区,目前,已从13家地方药材代储企业紧急调运了9类、170种价值近2000万元的急救和防疫药品。
“每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都在增加和补充,非典之后,一批抗感染药物就进入了国家药品储备目录,国家拨款的储备金额也会继续增加。”于明德强调。但储备药品目录是根据过去发生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拟定,在面对应急情况时,无论品种和数量都可能难以满足。
急救药品供需严重失衡
25日,国家药监局第三次公布救灾急需药械目录。肾上腺素针、头孢类(针、胶囊、片)、精制抗蛇毒血清、云南白药、夹板、骨科内外固定材料仍然最急需。
于明德告诉记者,由于灾区病员太多,而且多是伤势很重的伤员,医药企业紧急调用和生产急救物资的状况可能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外伤、腹泻和传染病类的药物,对骨科、免疫类、抗菌素、小儿系列等4类紧缺药品也扩大了产量。“这次调拨的时间特别紧,而且强度特别大。”美罗药业办公室主任赵丽红说,公司接到的第一个调拨单子是在13日凌晨,15日一早就按照清单将抗生素和抗感染类药品运送出去了。公司总经理罗国良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伤科接骨片由于灾区需求量太大,目前企业已经在满负荷生产,加班加点“连轴转”。
由于是灾区骨科病员的急救药品,为了保证产品供应,企业的生产已经不计成本。“为了加快速度,现在原材料的采购都是采取空运的,不再走以前的常规物流通道。”赵丽红说,不能够再按部就班地生产。
此外,作为救伤止血类药品,云南白药股份公司的药品也成为灾区的急需物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企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虽然由于灾区救急药物大量需求,一段时期内相关产品的市场得到扩容,但企业并不愿意这种状况发生,供需关系强烈失衡,企业的各种成本也相应提高,很多原材料都一时无法供应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