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脑成像技术渗透至各领域解读人脑面临伦理困惑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5年12月31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人能够直接读懂人脑的部分思维活动,这种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可能给社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麻烦。   12月9日,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公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他们使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观察到人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时做出决定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主管感情和理智的脑区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科学》杂志为此发表一篇述评,分析了这一研究结果所蕴涵的经济学价值,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赌博和保险两大产业都依赖于人类对于风险的态度。   “读心机”曾经是一个古老的科学幻想,而测谎仪的使用从来就饱受争议。现在,功能性磁共振能够带来一个真正的“读脑时代”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罗跃嘉博士相信:“功能性磁共振在脑科学的研究中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后对人类的心理活动洞察的程度将会逐步引向深入。”而在美国,一些神经科学家已经迫不及待地尝试着把这项“窥视大脑的技术”用于商业、政治等社会生活领域中。   “神经营销学”开张   去年,美国贝勒医学院人类神经影像学实验室主任瑞德·蒙塔古教授因为一个有趣的试验而名声大噪。   在这个试验中,当两组受试者分别饮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时候,研究者用功能性磁共振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结果显示,在不被告知品牌的情况下,受试者完全根据口味来做选择,多数人更喜欢百事可乐,此时,他们大脑中一个叫做“豆状核”的部位的兴奋度比那些喝可口可乐的人强5倍。豆状核被称为大脑的“奖赏中心”,它在人的欲求得到满足时会表现出阳性强化反应。   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当受试者面对标明品牌的两种饮料时,那红白相间的著名商标会吸引大多数人选择可口可乐,此时他们的大脑被激活的区域是“前额叶中央皮层”,这一部位和人类更高级的认知活动(比如对图像、名称、概念的分析和判断等)有关。   瑞德·蒙塔古教授的上述试验,不仅发现了品牌效应在消费者大脑中产生作用的秘密,而且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神经营销学”。   而另一项和政治有关的研究听起来同样有点令人难以置信。   克林顿政府的前高级政治顾问汤姆·弗理德曼和他的兄弟乔舒瓦·弗理德曼(此人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医学副教授)去年共同主持了一项研究,他们用功能性磁共振来观察人的大脑,以分析各种版本的总统竞选广告对选民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在这项试验中,11名受试者边观看布什和克里的竞选广告,边躺在磁共振仪器里接受脑部扫描,而不需要回答任何提问。根据研究者的初步分析,在观看这些广告片时,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支持者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脑成像变化,研究者从中可以探知他们的内心活动,并评估竞选广告的效果。   现在,弗理德曼兄弟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FKF应用研究中心”的公司,专门使用磁共振技术来研究人的大脑是如何做决定的。与此相类似,另一家叫做“聪明屋思维科学研究院”的营销咨询机构也在美国的亚特兰大成立。   “随着神经科学走向主流,商业巨鳄们都渴望借助它来解码大脑的秘密,”美国《时代》周刊在最近的报道中说,“虽然这项技术还处在襁褓当中,但它已经让各学科的研究者们趋之若鹜。除了‘神经营销学’之外,像什么‘神经伦理学’‘神经经济学’之类的‘杂交学科’近来也纷纷出炉。”   脑成像技术渗透社会各领域   2003年,美国人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人彼得·曼斯菲尔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获奖原因就是发明磁共振技术。当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全世界有2.2万台磁共振扫描仪在运行当中——它已经成为一种既昂贵又普通的医疗设备。而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是,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功能性磁共振作为一种最新的脑成像技术,正在使人类大脑的“黑箱”变得“透明”。   据罗跃嘉博士介绍,普通的磁共振仪主要用来观察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比如脑部的肿瘤、出血等病变。而要想观察人类的认知和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对大脑功能进行测量,就需要扫描速度更快、场强更高的磁共振设备。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符合上述特殊要求的功能性磁共振设备逐渐发展起来,它同时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有力地促进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   功能性磁共振设备的价格在每台2000万元以上,因而目前国内专门供研究机构使用的设备数量还比较有限,一般多用于研究大脑疾病,以及记忆、汉字识别等基本的神经活动。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罗劲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以传统的谜语为材料,诱发并记录大脑“顿悟”的过程,首次确定了人类灵感、顿悟来自于大脑额叶一个叫做“扣带前回”的部位。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最近几年在国外新兴起的学科。目前,研究者们对人类思维的诸多方面都有所涉猎,并且已经揭示了人的动机、欲求等方面的细节问题。英国出版的《新科学家》杂志列举了脑成像技术涉及到的诸多课题,其中包括:种族歧视、个性特征、暴力倾向、性幻想、药物成瘾、政治取向和自尊心等等。   据报道,一个名为“国际脑成像联盟”的项目经过长达12年的努力,在对7000人的大脑进行扫描的基础上,已经建立了一套“人脑图像集”。目前正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台超级计算机上进行储存和处理的这个数据库,计划于2006年年底之前在互联网上发布,让全世界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得以共享。   解读大脑面临伦理困惑   就在“神经营销学”成为热门话题的同时,也有人将其斥为骗术,认为这无非是打着科学的幌子,想从那些急于窥视消费者心理的厂商手里捞一笔钱,根本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另一方面,美国的消费者组织“广告警示协会”已经于去年7月致信参议院商业委员会,要求对这项技术进行调查。他们担心跨国公司企图搜索人脑中的“购买按钮”,并进而控制人的购买行为。   对此,“聪明屋”的CEO乔伊·雷曼解释说:“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用先进的技术来更准确地了解和分析消费者的偏好,以此帮助厂商提供更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他说,“我们的目标是改变厂商,而不是消费者。”   与此同时,脑成像技术面临的伦理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朱迪·埃勒斯是“神经伦理论坛”的组织者,她最担心的问题,首先是未来脑成像技术可能会被强行使用——比如保险公司对投保人,或者是雇主对雇员,为了获得对方的某些隐私,强迫对其进行脑部扫描;其次是脑成像技术可以被用来预测一个人未来的某些行为或疾病,那些被预知可能会患上精神病的人、或者是有暴力倾向的人将可能受到歧视;甚至有家长在“读懂”自己孩子的大脑后,为了改变孩子的个性或智商而给他们服用“改变大脑”的药物。   此外,脑成像检测的结果是否可以作为法律上的证据,以后也将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   实际上,尽管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被认为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但人类对大脑的认识目前仍处于一个非常有限的阶段——相比于大脑这个极其复杂的小宇宙,现在的磁共振技术仅仅只能窥视它某一两个小角落的活动。神经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真正的“读脑时代”并非近在眼前。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