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服务 设为首页 站点地图 用户登录
药企质疑诺华开空头支票 投产青蒿素没定单
来源:-    浏览:   更新时间:2007年07月08日
字体:【 】【收藏本站】【打印】【关闭
据广州日报报道,由四川裕通生物技术公司代表18家四川和重庆的企业联合于上月向诺华中国总部发出公开信,认为在其“鼓励”下,企业投产青蒿素原料生产,而如今因为没有定单而陷入生产困境。不过,诺华公司日前媒体发来书面回应表示,没有和这18家公司签订协议。   诺华:我们没有和他们签约   18家企业之一的川湘生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05年时,诺华方面市场部和成都办事处的相关人士相继对当地的青蒿素生产企业进行了考察,口头承诺在今后会对其进行认证后,下定单进行采购。   在诺华考察之后,诸多企业纷纷投入青蒿素生产,而部分企业甚至建立了精品生产线,但是大家盼来的却是没有办法兑现的口头承诺,诺华方面并没有与这些企业签订协议,此前投产但无果的企业纷纷陷入了困境。不久前,几家青蒿素企业一起就此事召开了会议,试图召集多家企业共同成立一个协会来解决相关事宜,但部分企业随后还是退出了,原因是怕因为该事件后,今后再也拿不到诺华的定单了。   日前,诺华中国方面向记者发来了其回复裕通生物的信件,信中表示,诺华确实去这些企业考察过,但并没有签订书面协议,“我司李先东总监只在2006年8月1日去过贵司一次了解生产情况,并没有建议贵司投资建设青蒿素精品生产线,也没做出任何承诺要大力支持。经调查核实:刘晓文先生是在2005年5月才加入我公司入职。他的身份是资源部经理,而不是驻蓉办事处主任。刘晓文先生并没有多次约见贵公司,而是贵公司主动找到刘晓文先生要求供货。刘晓文先生没有要求贵司建青蒿素精品生产线,也从未承诺与贵司签订长期合同。事实上,刘晓文先生和李先东总监都没有签订长期合同的权力。”   目前国内青蒿素产能过剩   有一位业界人士指出,“这些企业太傻了,口头承诺就当真啊!”   有业界人士指出,在青蒿素资源紧缺的时候,国内一些企业纷纷杀入进去与诺华争夺青蒿素原料,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定供应商,面对可能完成不了世卫定单压力的诺华中国公司采购部的人员可能在去考察的时候给出了一些口头上的鼓励。 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来的是目前国内青蒿素产能过剩,同时青蒿素制剂又销售不畅的现状,而遇到这一问题的并不单单只有诺华一家。   负责诺华在国内青蒿素原料采购的中信投资控股方面人士称,几年前青蒿素资源紧张后,青蒿素价格曾经一路上涨,在这样的市场行情下,诸多企业纷纷投产青蒿素。   与此同时,由于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在积极鼓励青蒿素产业的发展,因此包括诺华、复星医药、华立集团等企业都纷纷在国内寻找青蒿素原料供应商。在这个需求的刺激下,盲目扩大种植规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各地政府纷纷扩大种植计划,青蒿种植面积曾达到上百万亩。不理性的扩张滋生了市场泡沫,目前,我国生产青蒿素的企业有近百家,其中不少都是小型企业,而过剩的库存量已经达到150万吨。   而对于诺华等制剂生产企业来说,其也处于一种尴尬的境界,由于WHO(世界卫生组织)的采购资金没有到位等因素,使得青蒿素制剂在非洲市场上的实际销售并不理想。该人士向记者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诺华方面2005年预计销售青蒿素制剂6700万人份,但实际发货量只有不到1000万人份,而去年,其预期销售1.2亿人份,但实际却只有6200万人份。   产能扩大采购量减少   产能扩大了但采购量减少了,在这一供需平衡失调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面临的危机是可以想象的。与此同时,制剂生产企业同时还面临着印度及非洲国家低价生产青蒿素制剂的问题,而近乎一半的价格对于企业来说,已经形成了另一个相当大的冲击。
来源:医药网-虎网医药-药械-资讯网                                      ( 责任编辑:sundy )
   (以上所有文章均免费阅读,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本网站由北京市京泰律师事务所 黄海律师 提供法律支持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303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201227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04-0038